为什么我国要发展多式联运

如题所述

我国发展多式联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提高物流效率:多式联运工程可以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物流体系,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 促进经济发展:多式联运工程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快物流流通速度,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 降低环境污染:多式联运工程可以减少货物的运输次数和距离,降低物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 提高物流安全:多式联运工程可以通过多种运输方式的结合,提高物流安全性,减少货物损失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5. 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多式联运工程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手段,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2
多式联运是合作的产物,合作的目的在于减低企业之间外部交易成本。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主体之间构建合作网络,实现各环节高度的战略协同,是当前时期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依然在以各自为战的方式发展多式联运,这么一种对产业链的相互依存要求很高,需要共创产业价值的发展是非常难的。
1.改革开放40年后,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打独斗很难赚钱,目前国内最大的两家运输企业都在亏损运行。我们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激发协同效应,针对不同产业链组织形态和产品服务范围、对象,实现差异性服务的多维度降本。按照系统、全局优化的思维,打通上下游,使全行业携起手来,来推动多式联运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多式联运,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是物流大国,交通基础设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但是,我们的运输、物流服务却停留在非洲国家的水平,我们的经营管理能力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发展阶段。
2.过去主要靠占地、砸投资、不顾环境来发展,现在我们希望占更少的地,投资效率更高,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6月27日国务院第14次常务会议确定了提高综合运输效率,调整运输结构三年行动计划的原因。我们要提高铁路运量在全社会货运中的比重,该怎么提高呢?不能光喊,要实干,光喊提高没有用;光靠政策肯定也提高不了,因为不可持续,只有铁路企业在成本效率和服务层面上的立得住,才能实现真正的公转铁,所以我们就需要转换功能,就需要让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3.那么,高质量的多式联运怎么发展呢?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的层面上适应需求,而不是在需求的层面上来谈如何供给,就是说有引导性的提供什么样的供给,用满足未来的供给来满足未来的需求。
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破解问题中找准路径方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带来的效率以外主要靠创新,靠产品的技术创新,靠服务模式的创新带来效率提升,怎么去提高呢?
4.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要依靠发达的运输体系来是实现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世界范围内的经贸往来,而多式联运体系要依赖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四个协同,那就不是再各干各的,是一定要在产业链层面上进行有机的,有价值的,有比较优势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结合。
第2个回答  2016-12-18
  我国要发展多式联运的原因:
  当前,我国对于固态货物的运输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空以及航运四种方式,其中公路运输是现阶段我国陆地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运主要用于国际货物的运输,铁路主要用于国内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航空则主要用于对时效要求较高的货品的运输。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运输方式很难再满足企业庞大的物流需求。再加之我国现阶段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多式联运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的运输方式越来越受到追捧,发展多式联运成为大家共识。

  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多式联运可实现优势互补,削弱单一运输方式影响
  根据多式联运是否包含航空运输来划分,多式联运主要分为海陆联运和海空联运两种,其中海陆联运主要用于对运输时效要求不太高,同时对成本较为敏感的货物,海空联运则主要用于对时效有一定要求,但对成本又需要进行控制的货物。
  海陆联运——有效解决单一运输方式覆盖范围有限困局
  海陆联运是国际上多式联运的主要组织方式,也是远东/欧洲多式联运的主要组织形式。从事该业务的公司主要有班轮公会的三联集团、北荷、冠航和丹麦的马士基等国际航运公司,以及非班轮公会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等。根据主导企业的不同,其主要分为路桥运输和普通的海陆联运,对于陆地上的运输方式又分为海铁联运、海公联运及海铁公联运三种。
  海陆联运可有效解决货物运输过程中权责不清的难题。目前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海运是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受运输范围以及航线的限制,航运只能够抵达为数不多的港口,但我国对于货物的需求主要在内陆地,原有的分段式运输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承运商不同,导致货物出现问题时很难鉴定。而且在原来的分段式运输中,因承运商的不同,不同承运商之间难以共用同一套运输系统,导致货物交割过程中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的难题。而采用海陆多式联运后,原有的分段运输将被多式联运服务企业所整合,并承担全程货物的损失问题,因此原有的交接效率低下、货物权责不清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海陆运输流程
  海陆联运可有效扩宽货物运输范围。以中国为例,我国海运能够抵达的只有天津港、上海港等地区,运输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当采用海陆联运后,虽然运输成本相对单一的海运来说有所上升,但其相对只采用陆运的方式时成本又较为低下。而且采用海陆联运后,将能够使整个运输网络扩展到各个分散的大陆板块,运输网络相对单一的陆运来说扩展到了不相连接的大陆板块,相对单一的海运来说又能够扩展到内陆区域,再加之我国现阶段公路已经实现了全国县级城市的联通,因此采用海陆联运后货物运输将实现全国全国覆盖。
  海空联运——提高时效的同时,有效进行成本的控制
  海空联运又被称为空桥运输。在运输组织方式上,空桥运输与陆桥运输有所不同:陆桥运输在整个货运过程中使用的是同一个集装箱,不用换装,而空桥运输的货物通常要在航空港换入航空集装箱。
  海空联运在提高时效的同时,能够有效进行成本的控制。海空联运运输方式综合了目前所有运输方式中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和最昂贵的运输方式,同时这两种运输方式也是运送时效最低和最高的两种运输方式。因而对于海空运输来说,海运距离越长,其成本控制的越好,但时效提高的程度也小,与此相对应的,航空运输的距离越长,其成本控制的效果越低,但时效的提高程度越高。
  多因素叠加,利好我国多式联运发展
  我国多式联运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大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且大多数货物均为外贸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向内地不断扩展以及制造业向中西部逐步转移,外贸产品的运输距离不断加大,原有的分段运输对于运输货物的满足程度逐渐降低,从而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再加之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公路新规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奠定多式联运发展基础
  港口建设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多式联运发展的持续推进,港口建设尤其是集装箱码头、深水航道和大型深水泊位的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期。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已有10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港口群,对外开放港口数量已增至130多个,航运主通道达标率为85%,五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3万公里。
  陆地交通运输线路不断完善。铁路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三横四纵的网络运输体系,根据交通部的统计数据,我国2010-2014年铁路营业里程平均增长率为5.27%,其中2014年铁路运输线路长度达到11.2万公里,同比增长8.6%。公路方面,在2007年我国就完成了“五纵七横”的国道主干线,到2014年我国公路里程达到446.39万公里,比2013年增加了10.77万公里,公路运输随着最后一个县级城市墨脱的开通,我国公路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县级城市。水路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数达12.63万公里,比上年增加427公里,全国航运主通道达标率为85%,五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3万公里。
  示范工程启动,带动多式联运发展。2015年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通知》,明确表明我国要加快多式联运的建设。2016年6月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名单确定,我们预计随着这部分示范工程的展开,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多式联运设施、装备、信息化以及组织运营等方面,从而促进我国多式联运发展。
  政策支持保障多式联运快速发展
  一带一路政策推动我国海陆联运高速发展。根据我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规划,其沿线大部分国家均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对于煤炭、矿产等初级能源存在较大的需求,同时这部分国家能源种类丰富,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再加之一带一路涵盖国家基本都能够通过铁路和海运抵达,能源类产品能够很好地通过集装箱进行运输,因而受益一带一路的高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提振我国海陆联运的需求量。
  中欧陆路运输通道形成。以中欧国际集装箱班列为例,自2011年3月19日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集装箱班列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总数已经达到2000列,从第一列到第200列,用时3年零3个月;而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后,从第200列到第800列,耗时1年零2个月,从第1501列到第2000列,用时仅3个半月。目前中欧集装箱班列呈常态化运行,中欧陆路物流通道已经形成,原来中欧海陆联运发展最大的制约陆地部分得到很好解决。
  公路新规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铁公运输合作。2016年8月3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交通运输令2016年第62号)》,规定对超载车辆的吨数要求更为明确,并且加大了对于超载的处罚力度。而这次新规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现阶段公路运输的运力,原来的超载等情况将得到很好地控制。而且根据莫尼塔研究发布的调研数据来看,在查处较严的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汽运成本涨幅高达80%,全国汽运成本的涨幅在40%左右。持续增高的成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现阶段公路运输的优势地位,出于成本的考虑物流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物流方式来缓解成本增长的压力。铁路、水运作为现阶段运输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很有可能分流公路运输的货物,提高铁路、水运的运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