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作家的发展方向

如题所述

进入上世纪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涌现出了大量文笔清新、视角独特的少年作家。韩寒、春树、孙睿、郭敬明等等一批产量丰富、年龄偏小的少年文学群体崛起在文坛,更有报道称:中国作家“童子军”已逾千人,中国小作家协会成立三四个月后,已经拥有全国各省市1000多名会员,其中北京地区的小会员超过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看到以上诸多报道之后,感慨良多。曾几何时,中国原创动漫界同样以少年天才众多而闻名。举例而言,赵佳,漫画界的奇才,被读者昵称之为“鬼女”,大受读者欢迎。最早于4岁时在《小学生作文》封底上发表第一张作品《小鸣》,10岁时在《动画世界》上发表第一部完整的漫画原创作品《魔星》,96年15岁时在《科普画王》上刊登第一部连载的作品《第十三个月》,后出版成册四本。98年其短篇《二值逻辑》在首届“文传杯”全国漫画大赛上获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而另一部长篇作品《黑血》从97年开始在《少年漫画》上连载至今,一直大受好评,已出版成册三本。其他作品难以统计。

为什么在文坛,“童子军”被作为一个现象来关注?而在原创动漫界,我们的天才少年们却独立支撑着自己的创作生活,很难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呢?从事原创动漫创作的付出绝对不比文学创作者来得少,和几位漫画作者交谈的结果,都是小小年纪便有了一身的职业病,颈椎、腰椎、手指等等都出现一定的损伤。而他们无论在经济收入、在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上得到的关注都远远低于同龄的所谓文学“童子军”。

从这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花点时间来关注和了解一下原创动漫界的少年群体创作者队伍。同样在国际上拥有知名度的中国动漫作者并不在少数,仅就笔者所了解,就有亚洲漫画高峰会新人奖得主自由鸟、亚洲漫画高峰会特别奖得主胡蓉,以及曾应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邀请访日,参加画展和研讨会的赵佳。期间,她受到《朝日新闻》、《东京新闻》及NHK国家电视台采访,并获很高评价。另外还有各种国际动漫奖项的得主,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正在浮想联翩之际,忽然又得到一条爆炸性的消息,是关于小说行销60万册的郭敬明抄袭另一位年轻作家庄羽小说《圈里圈外》的报道。

瞠目结舌之余,笔者很有动漫精神的突发奇想:如果我们的少年天才漫画作者们也放下独创性不谈,直接把来自动漫王国的作品稍微改头换面便当成自己的作品发表,是不是他们得到的关注度会远远高于现在?他们被议论、被评价的机会也要比现在多得多了吧?从完全的商业利益出发考虑作品,是不是艺术工作者们(不以年龄而论)应该放到第一位的思想指导呢?那果真是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局面吗?

有人说,“少年作家们只是一些被商业激素催熟的果子,只能反映市场繁荣。”“对于80后的这批作者,娱乐化和明星化更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比如他们注重自己的长相,韩寒帅气、郭敬明可爱等;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一帮FANS,社会上有一大批春树迷、韩寒迷,还有专门的FANS网站,少年作者们已经完全具有了娱乐明星一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有意地炮制一些事件以引起注意,比如孙睿悬赏10万元向韩寒、郭敬明叫板事件,又如春树穿肚兜签名售书事件等,都具有了炒作的性质,完全是娱乐圈的做派。”

如果我们的原创动漫作者,也学习了这种种商业炒作手法,我们是不是就能看到更为繁荣昌盛的中国原创动漫市场了呢?

可是,即使没有这些作秀,我们仍然有着颜开作品《雪椰》1~5册行销40万册的记录。即使没有这些炒作,我们的原创动漫人也仍然在国际上频频得奖。商业虽然重要,我们的作品才是真正重要的吧。就比如今天的郭敬明,他今后的“创作”还果真能被称为创作吗?

该是时候把作者的职责收归为作者所有:专心创作;而市场的职责由市场来背负的时候:把原创动漫大环境整理得更为规范、更有利于扶持大作品、好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