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破血湖》科义

如题所述

普愿众生吉祥!
道教中超度亡魂出血湖的科仪非常多,总起来讲,其特征是祈祷一些有关的天尊,帮助亡魂脱离血湖恶趣,得到超生。
最好请有道之士来进行度亡仪式,自己可以为亡者多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加念:
血湖教主,宝相真人,救苦应化显金身。炼度甘露门,接引亡魂,永出爱河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3
楼上的说的绝对不是我道教的科,目莲是佛教的。道教的血湖科起源于宝相真人血湖救母。在道教经典中,三清教主随方设教,为堕入血湖的亡魂说经演忏、传科布道,八万四千诸狱,为何如此看重血湖地狱?道教在做黄箓道场,一般都会专设血湖经忏。“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重要教义,道教究竟如何救拔血湖地狱众生的呢?相传血湖地狱是众生的怨气所化,枉死者多会堕入此狱?它会不会就是无间地狱,血湖教主宝相真人是如何在血湖中救母的呢?

1、宝相真人如何御封血湖教主?

宝相真人母亲王氏讳名秀贞,幼而好善,不食五荤,观星拜斗七年,一日见北方红花坠地而现一仙桃,后妊娠在身。《广成仪制》称,仙桃乃北斗第二巨门星君真炁所化。父母见无故妊娠而打骂,后逃至金阳洞,日食山芹野菜,夜宿古洞深崖。在唐天宝三年七月十五日午时,降生一子,血迷而亡。张伯打柴上山见状而抱回家中,由黄氏抚养成人。5岁随伯阳道人上山修道,更名宝相道人。

宝相真人跟随伯阳真人学习道术12年,道行圆成,师赐金铃而辞师下山。前往血湖地狱而搭救王氏,因在大罗天八景殿中,琅凾玉柜,请出玉籙血湖经忏,并法科符命简文,设坛修建《太上血湖玉籙覃恩肆赦济死度生虚皇宝忏无量度人鸿斋》九日九夜,斋事未毕,偶见血湖狱中诸万罪魂来如细雨,俯跪殿下感得真人施大法力,万类孤魂脱了血湖。

母子相见,伯阳真人保奏玉帝。玉帝见他行孝,封王氏为血湖圣母,封宝相真人为血湖教主。其科简金籙,流传于世。有贤夫孝子每遇产亡伤死、疫痢疮伤等魂,延请道士,照依灵宝文检符籙依科修建血湖大斋。

2、血湖地狱究竟在什么地方?

血湖究竟是什么地方,宝相真人救母缘何御封血湖教主?

王氏因产厄而亡,宝相真人在救母时,走遍八万四千诸狱不见王氏。启师而问后得知王氏身处血湖地狱。那么,血湖地狱究竟在什么地方?《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妙经》等记载,血湖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南,北阴大海之底,有大地狱名无间地狱。无间地狱里面有个地狱,名硖石地狱。

硖石地狱的东北地被称作血湖,长一万二千里,周回八万四千里,下有一门名伏波,由血湖大神主掌。血湖地狱有五,即血盈之狱、血冷之狱、血污之狱、血资之狱、血湖之狱。其他道经中,除血湖外,其他四狱也称血池、血盆、血山、血海。那么,究竟血湖地狱是怎么来的?

《灵宝玉鉴·专度血湖论》指出,血湖地狱由幽冥宰物者随死者的冤结而化现,并非像官府的枷锁,而是亡魂生前所做的种种恶孽等,会集在一起追逐寻债,形成不平报复之气,不能自散,由怨气幻化而成,亡魂不能解脱。

若要超拔堕入血湖地狱,需要拜表上章,行符告简,依科奉行。消除一切怨气后,再请天将摄其魂魄,接引到天医院疗其疾,神水涤其腥秽,法食消其饥渴,然后释其执着之想,开其超度之方,妙用神功尽在行持之士。

3、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堕入血湖地狱?

血湖究竟是什么地方,宝相真人救母缘何御封血湖教主?

据《广成仪制血湖大斋科品全集》和《元始天尊济度血湖妙经》记载,世间男子女人夙世以来,血尸绝命之魂,或枪伤箭射,刀刃分身,崖推血淋而死,身崩鼻衄而亡,或吐血疫痢,或痈疽肚癀,种种血疾之厄,皆在血湖受罪。

涉世未深受人辱骂跳楼跳海跳崖,精神抑郁而自残轻生,不受交通规则车祸丧生,不守公告而亲近虎狼咬死,不念生而堕胎害命而亡、王法横恶所加血淋而死等命过之时与鲜血有关的灵魂,不分男女的魂魄,自然也在其中之列。大道好生,上德曰生,天德敷流,群伦资于化育;圣恩诞布,万物赖于发生。

太极先含无象始,一字传宗开大教。垂范演道帝王师,济生度死经箓主。

惟存精萃明真趣,特阐玄微露圣才。从今向道悟希夷,不堕轮回唱逍遥。

血湖教主诰

志心皈命礼。大罗天上,恭庆天宫。昔居鹤鸣山东,初生富豪长者。慈颜悯惠,好德宏施;思念父母重恩,难报乾坤生育。怀耽乳哺,抚抱携提。旦文擎拳,孝心不怠。得造玉京金阙,敕赐符幡;遍游硖石血湖,寻声救母。拔除罪苦,上生天堂。大孝大仁,大慈大惠。血湖教主,宝相真人,延功报德真君。

志心称念血湖赦罪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道教祈禳仪式。为超度产妇亡魂而做。该仪式融入"目莲救母"戏文,由道士分别扮作目莲和刘金蟾母子,粉墨登场,刘氏蹲在纸糊的血湖池畔,号啕哭唱"十月怀胎苦"地方俗曲,目莲肩挑经担,手持锡杖,口诵超度解罪经卷,围绕血湖池转悠。
五位灵官掌剑随后,锣鼓伴奏,经声唱合。最后灵官挥剑毁血湖池,解救目莲母刘氏,破地狱门,释放孤魂野鬼。
第3个回答  2015-08-05
详见《大洞玉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