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

如题所述

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各型病性肝炎,曾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认识过程。目前认为,用激素治宇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不可取的;而长程激素治疗对自身免性慢性肝炎肯定有效,而对慢性乙型肝炎则利少弊多。因为在激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可使乙肝病毒的复制增强,可使病情反复波动或加重,对疾病的根治是不利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激素的短程疗法,以利用激素停药后的免疫“反跳”作用,企图通过这种免疫“反跳”,达到用其它抗病毒药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实践中发现施用短程激素后用抗病毒药治疗e抗原阳性,无肝硬变的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具体方法:第1周用氢泼尼松每日40毫克,此后每周减量10毫克,共用28天停药。接着改用干扰素或阿糖腺苷等治疗。有报告e抗原最高转阴率可达81. 8%,e抗体阳转率可达63. 6%,而对照组分别达20. 8%和18. 8%。

经验认为,短程激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只适合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对合并肝硬变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在停用强的松后,部分病例可出现肝失代偿,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产生腹水、出血、昏迷,所以应视为禁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