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王都去哪儿了?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至平王东迁后一直都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
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其中周平王执政达五十年之久。东周是周王室逐渐衰微以致最后亡国的时期。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地蚕食下,控制范围逐步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200公里,即洛阳附近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渐丧失。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而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发生权力争夺,东周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 在河南(今洛阳)的称西周公(或西周君),在巩(今巩义)的称东周公(或东周君)。后分别被秦所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各诸侯相互征伐,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4]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东周国被秦所灭,不久赧王崩 ,宣告东周国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30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因为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实际权力掌握在诸侯国手中,所以周王室和周天子的中央政权丧失了对地方割据的诸侯势力的实际控制权。
周王一直住在都城洛邑接受着诸侯们的朝觐王室,直到被秦国灭亡。
第3个回答  2015-02-02
周平王迁都洛邑以后,周王都呆在洛阳,但是因为周朝实力日渐衰弱,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那么只有一个国都,基本就没存在感了,战国末期被灭了。
第4个回答  2015-02-02
楼上回答不对。周王还在。
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一直到公元前256年 周朝还有天子 最后一人天子周惠王死后 周朝才正式灭亡 。
公元前256年也不过战国后期。
周王一直都在 只是诸侯们不服从他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