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是如何统一日本的?

德川家康是如何统一日本的?详细

织田家的家臣德川家康毫无疑问,德川家康是日本史上唯一的英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开创者,也是一位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豪杰。他为人机警,一生好武艺,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被誉为海道第一神弓手,这构成了他武勇刚强的一面。 自幼生活坎坷的他,虽是小国的大名的世子,但为了国家安危送去盟国当人质,中途被绑架成为俘虏,长年的囚禁生活,失去父母的呵护,都折磨着他幼小的心灵,养成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狡猾而不露声色的性格,以至在他成人之后,能做出常人所难能的行为:为了取信于盟友,他忍辱杀妻杀子:为了结交权贵,他不惜屈下尊贵的武士之膝,下拜市井浪子出生的丰臣秀吉。他这种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功夫,使他成为日本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人物。 但是,在统一日本的伟大抱负背后,也有着让人难以接受的背信、弃义、诡诈和残酷。他在丰臣的帐下,虽然很受宠遇,但毕竟两雄不并立,他不得不随时提防秀吉的猜忌和群小的中伤。秀吉死时,他也以渐入老境,但身体依旧健壮,当世无人能比的上他的实力,于是他便毅然仿效源赖朝,以统一天下位己任。秀吉是当时公认的霸主,遗留下的孤儿也是公认的继承人,自然成为他这一计划的绊脚石,必除之而后快。于是家康不能不背叛对秀吉所作的誓言,撕下假面具,而露出狰狞的面目来,掀起了一场卵石之争,让孤儿和他的寡母在烈火中壮烈死去,为了斩草除根起见,他还残忍的杀戮了数以万计的无辜。 德川家康的一生大致分为:“弱”、“由弱转强”和“强”三个阶段。德川家康的少年时代从父亲手中继承过来的这个国家是个小国。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这种弱国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即使想尽办法去依附一个强国的保护,也得不到绝对的平等和尊重。所以,这一求生存阶段所需要的是“认知力”,也就是充分的认识本身所处的地位和条件,以生存为第一要务。 家康对于自己的处境知之甚深,为了突破这种困境,他采取的策略是“生存第一”的乱世生存术。主要的原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攻势战略,则使是充当盾牌或炮灰也在所不惜。他选择依附一个强国,尽力在混战中求表现。这是夹缝中求生存、开活路、化危机为转机的唯一的方法。 他的这种策略,不但赢得强国的看重和尊敬,而且也藉此锻炼了德川军的战力。在桶狭间、姊川战役中,他都充当第一线,担任最危险的前锋,抱必死的决心奋勇作战,结果反而在最危机的极限处找到胜利的契机。德川的地位因这几场战役中非凡的表现而渐渐受到肯定。 处在弱者阶段的家康,他的生存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无条件的承认自己实力弱小。因此,在政治上的姿态极为低调。然而,在战场上则以退一步即无死所的背水一站精神,所有有进无退地以赌命的方式脱颖而出,以奠定日后发展的基础。所以,家康的“认知力”是使他能忍辱负重,否极泰来的主要原因。 如果家康在弱者阶段所赖以生存的是“认知力”,则在由弱转强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意志力”、“判断力”和“组织力”。 在三方原之战中,家康在日本战国兵法第一的武田信玄手下吃了败仗,这使他深深了解到“有勇无谋”的危险。体会出不遵守兵法的乱仗硬挺是不足以成大事的,自己如果有志于上洛进而号令天下,就必须改变战略。 所以,在这个阶段,家康所重视的是联盟的选择。和谁联盟最有利?如何联强制弱?而不是无条件、命令式的依附强者。而在每场战役前,总会深思谁应该应战?谁不应战?何时该用持久战?何时该采用消耗战?这些问题的决定,都需要睿智明确的“意志力”和“判断力”。例如:在高天神城争夺战中,他就坚定的避开挑战的诱惑而按兵不动,藉以消耗武田胜赖的战力。而在长筱战中,为了威信,即使牺牲再大,他也义无反顾的参于,这种果断和毅力,是他能由弱转强的关键。 此外,他在诸多联盟和战役中,深感军师幕僚的重要,而开始精心培养智囊团。像政治参谋本多田信、情报参谋服部半藏、战略参谋内藤信成、高木清秀等人,都是在这段期间培养出来的。这些部下使德川兵团形成一个布局沉稳,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的“常山之蛇”,对他后来打败石田三成,扫除反对势力,掌握大权有极多的贡献。 使德川家康真正成为强者的关键性战役是小牧山长久手之战。这两战之后,他等于取得了与最大强敌丰臣秀吉分庭抗礼的机会。不过,在长期的苦战中,他已开始由“战略”转而注重“谋略”,也从组织战中发现:“统率力”的重要性。 “谋略:即智能之意,亦即不再以能战、善战作为解决敌我之间问题的方式,而改以兵法中最高境界的“不战而胜”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即使非战不可,也要让敌人主动开战,以求得道德和大义上的美誉,而使他能收服人心。像关原之战,大阪之役,他都采取谋略,搞得好像是自己不得已才应战的样子,而且每一战必以政治上的谋略取胜。 至于“统率力”的强化,则是知人善任,充分运用幕僚参谋的专业才能,使组织的战斗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藉将帅的人格、神格感召部属的凝聚力与像心力,协同一致地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这是他最后能以臣属的身份击败丰臣秀吉的最主要原因。 在书本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日本战国时代诸侯间的尔欺我诈、分分合合,以及各种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阴谋诡计,像“三十六计”中的苦肉计、离间计, “孙子兵法”中的重要观念、战略法则等等。因此,阅读本书,不但可以提纲挈领地掌握日本战国时代重要的史实和战役,亦可了解德川家康奋斗的过程和成功之道,并且将其重要的原则运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商战上。读一本能有如此多方面收获的书,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第一任君王(征夷大将军),他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二百六十余年的长期政权。 1867年,德川王朝被西方世界的巨炮摧毁,还政天皇。明治维新时,德川王朝及其创始人曾一度受到日本人的憎恨,认为日本之所以受到屈辱,都由他们造成,认为是德川家康的锁国令造成了日本的与世隔绝和落后。这一心理状态跟中国在辛亥革命时,人人厌恶清王朝相似。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尊严扫地,过去所有积累下来的光荣和骄傲全成梦寐。日本人发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竟跟三百年前德川家康所处的那个时代—— 诡诈、斗争、生死间不容发——简直没有分别,于是激起再度反省,试图透过历史的理解,面对当代日本所处的环境,重新唤起迷惘中的民族精神,使日本人再建信心,于是,山岗重八等一干日本作家,从德川家康的祖父,外祖父直追寻到德川家康建立全日本大一统的幕府王朝过程中,发掘出德川家康生命的主旨:“忍耐”,认为这也是当代日本求存于冷兵器时代的必要精神。 忍耐不是怯儒,更不是屈服。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当盟主织田信长要求德川家康杀妻杀子的时候,德川家康毫不犹豫地立即动手,只有懦夫才会轻率地拔刀而起,血流五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固然悲壮的足以使烈士动容。但历史无情,多少政治领袖也往往宁为瓦全,而等待有一天,把碎了的碧玉,恢复原状。 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鹃啼。大仲马在《基督山恩仇记》中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他作为跳板”。 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豪杰辈出,包括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这个奥秘。日本作家在德川家康精神深处,提炼出的这个奥秘,也是日本民族在战后从断瓦败壁中站起、由弱转强的基因。 孤立的忍耐没有力量,而必须发自明智的抉择,熟读《三国演义》的中国读者都记得“让徐州”一幕,刘备是徐州刺使,当吕布狼狈前来投奔时,刘备把他安置在小沛,而在不久一次对外战争中,吕布袭据徐州城,刘备遂被敌人击败。任何人的反应都会是从此跟吕布不共戴天,刘备则不然,他反而向吕步投降,而被吕步安置在吕步原住的小沛,这蒙羞的决策,需要无比的智能。桶狭之役后,德川家康不但不为盟主今川复仇(为故主复仇,是日本武士最崇高的情操,否则将被人唾弃),反而跟盟主的敌人缔约,这一反武士传统精神的剧烈反应,跟刘备一样,都出人意外,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最终艰苦地达到即定目标,不由得让人惊叹他的勇气。 德川家康的一生充满谋略、诡诈、杀机,但也充满忠贞、效命和崇高的统一全国的理念。德川家康的故事堪比中国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上的人物深入民心,成为影响中国人性格最大书籍之一。同样,德川家康的风范,也影响日本,德川家康深受丰臣秀吉的信任,丰臣秀吉推心置腹,坚信德川家康是道义之士,因之拖妻寄子。但德川家康终于负义,把丰臣秀吉的后裔杀尽。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司马懿,不同的是,司马懿被迫自救,走上不归路,且由下一代动手;而德川家康却是主动的扫荡所有潜在敌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正室之子(长子为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领有整个三河国。但其领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7
统治半边天,趁丰臣秀吉死后石田三成的起兵打击丰臣势力,把丰臣家的势力削掉一半。数十年养精畜锐,最后大阪之役将最大的敌对势力连根拔起。
第3个回答  2013-09-17
我只知道他是靠“忍”。有一次,有人问织田和家康一个问题,如果杜鹃不啼,要它啼,该怎么办。织田说,杀了杜鹃。而家康说,等它啼。
第4个回答  2013-09-17
忍耐!忍倒了今川,织田和丰臣三做大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