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如题所述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最棘手的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
一、从生理上讲:父母比孩子年龄大,所以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比孩子成熟。父母的经历和经验也比我们丰富,做事也比我们谨慎、周密。所以他们有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同子女进行沟通。如果父母

没有做到这些而使自己与子女之间产生“代沟”,那么主要的责任在于父母。
二、从思想上讲:父母不理解子女,不知道子女想什么、要什么?父母只是以自己特有的家长地位,强制性的要求子女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从而压制了子女心中的各种想法。认为自己说的话或是做的事都是合乎常理的,都是对的,这就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
三、从家庭地位上讲:父母是一家之主,他们掌握着经济大权。作为子女学习的榜样,而他们又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从而不能同子女平等地交流。为了维护父母的威信和尊严,他们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各种建议,总是喜欢子女唯命是从。父母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代沟”。
四、从现代教育上讲:子女所要接受的教育很多,而家庭教育则是子女接受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在谈及家庭教育必然要谈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必然会形成一个和睦而又温暖的家庭。如果家庭中各成员之间产生隔阂,必然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父母的各种言行和品德对子女都会有耳濡目染的作用。从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子女的启蒙老师,从此他们就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父母的失职就可能给家庭蒙上一层阴影,造成家庭冷漠不和,以及子女的悲观、消极思想。
五、从时代发展上讲:父母的生活经历大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历。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想让子女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子女接受他们的思想观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世纪的子女已经形成了与父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代沟”,而父母又不积极主动与子女进行沟通。我们的思想要与时俱进。而他们恰恰又没有做到这一点。

父母如何改善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1)密切亲子关系。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必须密切亲子关系。陈以诚在1999年9月17日《中国妇女报》上所开的亲子关系新处方,值得父母们借鉴。其新处方是:
①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②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③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④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⑤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此外,要密切亲子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营造聆听气氛。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3)学习平行交谈。父母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提出的“平行交谈”,其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4)只做孩子顾问。由于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青少年大都不喜欢听。因此,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氛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说:“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个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5)有自己的空间。“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们的房间。”《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一书的作者艾德莉·费巴说;“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那样待他们。”
(6)把说的话写下。有些专家建议,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家庭关系顾问迈克尔·波普金说:“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话定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
(7)不要无所不问。父母提问过多,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麦可·列拉说:“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8)表露矛盾心理。在同一个时候,孩子可能对父母又爱又恨。对父母、老师和所有对孩子有权威的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是双重的。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难接受的。其实,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辩证观念。哪里有爱就必有恨;哪里有羡慕就有嫉妒;哪里有热诚也会有敌视;哪里有成功就有担忧。所有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正面的、反面的、矛盾的。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双重感情。父母对孩子所表露的双重感情就用不着担忧或内疚。人类都有感情,感情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金诺特说:“感情教育能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感情是什么。对一个孩子来说,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为什么有这种感情更为重要。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会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镜子,以帮助孩子
解他的感情。一个孩子要知道他内在的感情就要听父母对他感情的反映。通过感情的镜子,能够给孩子提供一种自发的修整和改变的机会。
教养青少年是个不断要协商的过程,而且不时要重新界定与孩子间的关系,还必须坦率地沟通。父母只有综合地做好上述各点,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孩子的坦率地沟通。
子女如何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提起代沟,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自己对父母可曾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呢? 很多时候,我们只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准则
,批评父母,尤其是他们的兴趣和嗜好,我们觉得他们“老土”,其实,我们不感兴趣或不接受的东西,并不等于是落伍而无价值的。

当我们对父母有感到什么不满的地方,不妨冷静地分析一下他们为何要这样做,也许就会感到不那么厌烦,例如:父母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的日子,他们对金钱便会看得比我们重一点。

年青人总爱说父母过份固执,但我们又曾否客观地听听父母的心声?我们是否也十分固执地坚持己见呢?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必须彼此谅解,互相迁就;名持已见,互不相让,只会把关系弄得更糟。年青人总希望父母了解自己,但却没有坦白而婉转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其实要达至父母子女间的沟通,首先大家要以诚恳的态度,讲出
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应该了解到,父母已经是成年人,一切思想习惯都很根深蒂固,思想不易改变过来,年青一代应抱着尊重父的态度,理解父母的言行,吸收父母的经验,因为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多,他们或多或少都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父母有时会炫耀一下自己以往的成就,这都是人之常情,父母对我们过份管束,都是由于担心我们而引起的,一个不关心我们的人,哪会这样紧张我们的行为呢?
试问问自己,曾否试过临时与朋友看戏逛街,却不晓得预先拔电话回家,通知家人不用留饭:
又或在乌云密布下外出,仍不带雨伞。自律而负责的人,父母才会对他们有信心,还有,父母常以为向亲友说自己子女不长进,是表示谦虚,他们没想到会伤害子女的自尊心,这些我们都可以向父母坦白内心的感受。

只要我们年青的一代愿意改善与父母的沟通,主动表白内心的感受,两代之间的关系,必然有所改善。
(一)选择你与父母都高兴的时刻与最适宜的场合。
〈二)避免与父母争辩,抗争是沟通的毒药。
〈三)苏格拉底的秘诀: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人辩论,不是与对方针锋相对「争辩」,是让对方说「是」开始,从说「是」到「不反对」,最后「同意」,用非争辩性对话,获得对方同意。
〈四)从父母需要什么的观点来达成自己的心愿。
(五)相对付出与行为配合。
(六)沟通不一定一次就可达成,一次不成功,找机会再一坎,多次沟通可以转变父母的观念,最后就成功了。
(七)「迂回」是两点间快捷方式。「迂回」是「间接」沟通,有些事,可以藉第三者对父母转述你的问题,也许是阿姨、舅舅,总之,是一位与你父母关系好、谈得来的人,他的转述,可以加上「劝说」,常常可以打破沟通的僵局。
(八)借助文字的魔力。有时候当面讲不清楚,或者父母无时间听,你可以写一封情文并茂的信,以「打动父母」的心,父母看到你写的信或小卡片.,会有思考空间,想想是不是你说的「有理」,你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爸妈生日」,写个祝福小卡片,讨父母欢心,对沟通有很大的帮助,这称为「垂直式单向沟通」。
(九)先「胜」而后求「战」。
我国大兵圣孙子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意思说,打胜仗的兵,事先训练精良,知己知彼,末与敌人打仗之前,已经稳操胜算了。沟通也需要「先」下工夫,先与父母把关系处好,做些对欲沟通事项有利的因素,了解父母的喜好,到时候「水到渠成」,诸事OK。
(十)用沸腾的水泡茶。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要泡一杯好茶,除了上好茶叶外,一定要用沸腾的水,如果水不开,则茶叶不落,泡不出味道来。所以泡茶时要用「滚开」的水,如果有好几壶水,绝对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一定无法泡出好茶,「沟通」要应用这一「泡茶」原理,不要用「不开」的水去泡茶。什么是「沸腾」的水呢?就是「投其所好」,「用他喜好的方式」表达,「用他喜欢听的话」讲,沟通就容易达成。
  尽管不乏成功个例,专家依然提醒,不要指望能彻底填平代沟。代际冲突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然,这需要家长采用恰当方式,与孩子或家长和睦相处,让家庭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代沟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子女们应该努力去填平这条沟,而不要让父母血汗白白流入沟中而未见其效。
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相敬如“冰”?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观。电脑之所以能互用,在于拥有相同的操作系统以及有共同的电脑语言。学校传播的主要是技能知识,而经典体现的是高尚的人生价值。如果父母与孩子同习共读四书,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代沟”将难形其痕。
所以,父母子女的代沟问题,是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代沟对我们的影响。
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论父母的理解
如何调和父母与子女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近来困扰我良久。从古人看来,也分为鲜明的两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派主张“父母在,不远行”,以孝为人生追求,完全忽视其中的矛盾,这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而另一派却不然。面对父母,他们确更愿意选择后两者“治国与平天下”,而所谓的抱负也确实是立足于江湖之远而非偏要居庙堂之高,因为他们还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去了解这个社会与找准自己的目标。在当今世界,我不知道大多数子女们对父母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和想法。可就我自身而言,面对父母所谓的铺路和言传身教,我的自身有时确总是抱有抵触和寻求自我的独立之感。
也许是不喜欢接受教条,又或是接受了过多所谓的教条,在年轻人的内心总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抵触感,这种感觉又或许在大概率会成为一种父子或母子间的矛盾之后而由此扩大。这样的想法在我身上也并不例外。在过度接受父权的压制之后,我的内心也曾在过去产生过多叛逆,即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期的结束而逐渐消散,可内心深处对于父母的隐隐的抵触感确一直无法抹去。这也许会表现在平时对父母的某些道理持有反对意见却又无法公开反对的愤懑之中;也许表现在父母无法理解你逐渐变更的想法与做法强行要求你改变的做法之上;又或许表现在父母在对你的斥责方式是你觉得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你心智的变化之上。这所有的一切表现都使得许多成年之后却又没有进入父母们所理解的标准的社会之前的子女们倍感无奈,但由于自身经济未独立与自己确实的涉世未深使得他们又无法完全改变这样的看法。
就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说吧。人们都说进入大学是与高中截然不同的状态,这点我必须认同。大学的自我管理式的生活与学习是许多人沉沦的关键,但是又有另一批人能够在这样放松的管理体制下合理的安排自身的时间。我不敢说我是后者,但在进入大学的半个月来看,也许我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如果说要硬拿个什么标准来看,也许就是对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我能够清晰的记忆每一堂课的关键内容与在课后总结问题与老师讨论,在完成老师的作业时也能够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同样能在一天中留出很多时间休息,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对大学模式的适应与自身学习状态保持良好的体现。可是就在这时就出现了问题。你自身所认为的对大学学习节奏的适应让你的父母适应不了。他们的思想和模式还习惯于你高中的学习模式之中,认为高中所每天进行的大批量的作业与练手在大学生活中依然重要。这就产生了我前面所谓的矛盾产生的第二种表现。我的确承认大学需要在课后进行的功课与复习。但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你能掌握你所有的学习时间,能自己规划所有的学习计划。这使得我能在这方面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我是个学习高效的人,至少从我的高中生活和大学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来看是这样。另一方面,我很会计划我的时间,我完全知道要把什么时候放在学习那一栏什么时候放在休息那一栏。
这两者加起来等于什么呢?等于在今天,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的室友与班上大多数人还在为国庆的侦查学史作业发愁的时候,我已经早早的上交了我对“明朝侦查制度”的千字论文,并且还在网课的进度上领先他们一到两个章节,而我还可以安稳地在外面游荡。可是麻烦的地方又来了。你无法在心里使你自己满意的同时也使你的父母满意,因为你所在国庆节的“偷偷”的完成任务不在他们的视线之内。而他们所看见的是你天天玩手机与在外游荡。这怎么办呢?也就产生了我刚刚提到的另外两种表现。由于父母不知道你整天所谓的“玩手机”到底是在干什么,他们也就索性理解为做了什么无用之事浪费时间。我的确承认我在用手机的时间分配上有60%到70%的时间并不在所谓正事上,而你所做到的事情与完成的任务并不在他们的的视野之内,因此产生之前的第一个矛盾,从而最终推出第三个矛盾,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回到之前,能够总结出一个经验,父母所谓的对子女的理解,是建立在他们所看到的现象与以往的现象相比较综合得出的产物。你的状态与想法如何不重要,你目前的心理变化如何更不重要。这也是废话,你自身的想法无人知道。我并不是想提出这个话题对父母这个“阶层”进行批判,因为从根本来看,他们的出发点完全正确。只是说我们是否能顺从地做出所谓的表面工作。我的结论是,如果你的能力够的话,你可以完全用结果说服他们而不用靠表现,我完全能够用我30%用手机干正事的时间完成70%的任务,因为很现实的一点是,包括在你未来的工作生涯中的,就是大人们总是只看结果,你把结果摆在那,过程就显得那么空洞。而如果你能力不够,还是尽量表现的勤奋让父母更加满意以削弱这样的矛盾,毕竟这样会让两方都更好地相处。
最后,提出一点建议,古时强调“孝顺”,而今提议“孝敬”。这两者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如果细抠字眼你会发现,顺从与尊敬两者却有了很大区别。尊敬你的父母也并不是顺从你的父母,而是耐心的询问他们关于社会经验与在他们提出建议时的采纳。而关于顺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触犯长辈与晚辈之间底线的前提之下,作为一个有着理性精神与批判精神且又接受了在你父母的教育基础上改善了几十年的教育的基础上,很多事情也许你看的更加透彻,毕竟有些时候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是自己。
第2个回答  2022-08-08
要双向沟通。
能一味地念叨青春期的父母黄金准则就是不能唠叨,少说多做,沟通属于双向性的,必须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每次给孩子沟通时,应该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指出缺点,在青春期孩子的学业固然重要,但是给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不能一直拿着成绩来比较。
第3个回答  2021-09-03
指非对立体和对立体两种形式的化解(两种思维) 孩子在一方面的突出观点 父母在多方面的概述性观点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集中和分散思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