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为什么喜欢到长江产卵

如题所述

中华鲟没有灭绝,也不会灭绝 鲟鱼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其化石见于白垩纪,距今已有 1.4 亿年的历史。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及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沿海海域,是中国特有的珍贵鱼种。1991 年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阻隔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再加上长江水质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的滥捕,使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濒于灭绝,1992 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1982 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后,进行了中华鲟的救护研究工作,1984 年,人工繁殖中华鲟首获成功,并于当年将 6000 尾首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放流长江,1986 年中华鲟研究所采用人工合成激素(LRH-A)催产中华鲟获得成功,一改以往大量捕杀成熟中华鲟采集脑垂体,用于催产的传统习惯,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中华鲟资源,而且大大加快了人工繁殖的进度。该项成果荣获了原水电部 1986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后该所不断完善各项技术工艺环节,先后解决了孵化、培育、放流等技术难题,使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形成了年平均向长江放流子鲟 30-50 万尾的稳定性工厂化育苗放流生产。据介绍,自 1982 年至今,中华鲟研究所已经累计放流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近 20 批,430 余万尾。 与此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逼迫中华鲟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葛洲坝下江段 10 公里左右范围内寻找到新的产卵区域,使中华鲟的繁衍生息得以维系。专家认为,尽管中华鲟不会灭绝了,但是其野生种群数量仍呈下降趋势,根据 1998 年 DPS 超声波探测估计,近几年,每年进入长江的中华鲟仅为 500-1000 尾之间,而在葛洲坝修筑之前,平均每年仅捕捞的中华鲟即达 400 尾左右,最高可达上千尾。究其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放流力度不够;二是坝下江段中华鲟产卵场地规模太小,且干扰严重;三是沿江河口乱捕滥杀,使幼鲟资源损失严重;四是环境污染造成幼鲟死亡率增加。为此,专家呼吁,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治理,加大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投资力度,加强坝下中华鲟繁殖场的管理,特别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措施,坚决杜绝乱捕滥杀中华鲟的现象。图为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