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了生死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让我来回答你吧。

生死,都是一种状态,正如事、物一样,“物”质的根源是微粒,而微粒也只是这个宇宙的一种状态,不是“实”,你可以把微粒比作我们数学意义上定义的“1”,你能说“1”是什么?只是一种定义,归根结底只是一种状态。当然你也是这个宇宙的物质微粒构成的,所以你也不能说微粒是“虚”。“事”是一种科学上讲的所谓“信息”,其实也是一种状态,你可以形容和描述它,但不能看到和触摸到实质的物质的形式。

佛,批判宇宙是“实”,也批判认为是“虚”,佛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状态”。

所谓“生”,即是存在现有宇宙的一种状态,本质是由物质和事物构成,可以利用你的感知去体会的。

所谓“死”,从“生”的角度是无法理解的,只能说是没有了物质和事物的感知。

当然,有很多佛的典籍讲,死后会进入轮回,也会有极乐世界,科学验证不了的濒死体验,也许让“生”的人窥豹可见一斑。是否如佛讲的这个轮回不得而知,有可能,但对于未知的“死”的状态,是有无限种可能,没法验证,在“生”你会惧怕“死”,但谁又知道“死”不是另外一种“生”呢,或者是如现实宇宙中的石头这样的物质而言,没有活动的思维,难道不是一种很好很舒服的境界吗?

生死,看淡些吧,如果亲人都不在世上了,你自己囚在这个宇宙里体验“生”,又有何意义可言?

我期待着死的状态的那一天,没有世事的感知,也许是我们追求的极乐世界的状态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9
请看完

无明而有行

云何无明?
众生不知五阴(色受想行识)是变易之法,会变易既是无常,无常既是苦,空,非我,非我所。而有造作。

如何得知无常?
五阴会变易。

如何得知苦?
有爱才会有苦,且五阴变易时(老病死或失去)就有苦。

如何得知空?
由断(断欲)而知,且五阴变易时皆成空。

如何得知非我?
不能主宰,请看[一一○、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揵子欲攻破佛说之五阴非我之论,然而反之而被佛说服。]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的缘起关系是:
(一)无明缘行(即以无明为缘引起行。下同)
这里“无明”是相对于智慧而言,特指不知道缘起性空道理的愚执,是众生的根本烦恼。“行”是指由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无明缘行”即由于众生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做出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
(二)行缘识
这里“识”简单说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佛教认为一个胎儿的产生不仅仅是父精母卵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是这个“识”的介入,父精母卵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缘。“行缘识”,即依照过去的业行的牵引,“识”即入现世相应的胞胎中受生。
(三)识缘名色
“名色”即受胎后的父精母卵与“识”发展成“身”、“心”两者,此时还未形成六根。“名”即心,以无形故以“名”称之。“识缘名色”,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这一发展过程。
(四)名色缘六处
“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色缘六处”,指胎儿由身心的发展已产生六根至出生前的这一过程。
(五)六处缘触
“触”指六根具足的胎儿出生后,开始接触六境而产生的感受,此时尚未识别苦乐。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阶段。
(六)触缘受
“受”指由于触觉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的儿童时期。
(七)受缘爱
“爱”指由苦乐等感受而生起的对世俗的贪爱执著。这相当于十六七岁以后的青年时期。
(八)爱缘起
“取”指由贪欲旺盛而产生的种种身、语、意的行为,狂热地追求与执取可供享乐的东西。这相当于人的成年阶段。
(九)取缘有
这里的“有”即业,指由于贪爱执著的种种思想行为必然作为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
(十)有缘生
以“有”(现世的业行)为缘,必然导致识于来生投胎受生。
(十一)生缘老死
生活在无明之中的众生,有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佛教中将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支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以此说明过去世与现在世的一重因果;再次,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二因,最后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二果,以此说明现在世与未来世的一重因果。这个三世两重因果可以列表如下:
在这以十二因缘说明的三世之中,于过去世,以无明和业行进行了概述;于现在世,首先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概述了由精卵识结合而成的生命体至少年时期的发展过程,接着以爱、取、有三支概述了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未来世,以老、死二支概述了人一生的流转性。
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于情界(一切众生)缘起的一个精辟的概括,特别是在这十二因缘中将无明做为起始,显示了佛教强调智慧、觉悟的特色。
对于十二因缘,佛教修行中归纳出了四种观法(即修持方法):
第一种是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二种是杂染逆观,即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三种是清静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第四种是清静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
十二因缘为缘觉乘教义的宗纲,说明生死流转之因及出离生死之道,可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流转门,即顺着十二有支的次第,观生死流转的因果。还灭门,也叫做“逆生死观”,即依“此灭故彼灭”的法则,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此得出结果,只要灭掉无明,则出离生死,臻于涅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19
学佛才能了生死,因为参透了因果,去除了我执和分别想,看透了世界无常变幻的根本所在。
第3个回答  2010-10-20
生死只是一个分别而已。是一体,不是二体。只是一个身体的结束,另一个身体的开始。因为死掉的只是一个四大五蕴假合的一个色身。所以我们修佛法,就是来了拖生死轮回的。出离六道轮回。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
第4个回答  2010-10-19
六道轮回生死无常,成佛后即摆脱生死轮回,不在六道受苦了。
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