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的交通

如题所述

泸州市公共交通公司初建于1956年,正式成立于1966年,截至2014年有营运车辆1000余台,运行线路100多条,日运送乘客50多万人次,公交线网覆盖率达98%,公交车分担市民出行率达38%以上。泸州公交历经数十年的蜕变,从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56年,政府将反霸斗争没收的三辆小道奇货车作基础,成立汽车组。经营会津门至小关门,次年延伸至瓦窑坝,泸州从此结束了无公交车的历史。
1966年,泸州公共交通公司正式成立,开行了三条线路,共有10辆公共汽车。
1982年,随着泸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城市公共交通开始以回龙湾、市府路、江城三站为枢纽,构成了南北贯通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1983年,省辖泸州市成立,公共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1条,车辆达到55台
1987年,公共汽车增加到了183台,线路13条。
1994年,公司开始改装并运行CNG绿色燃料,成为省内第一家全部运行CNG绿色燃料的公交企业。
1997年,泸州公交在国内公交行业率先使用环保节能的CNG压缩天然气;泸州成为全省第一家成功开行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城市
2001年,泸州成为国内第六家使用公交电子IC卡收费系统的城市。
2009年,泸州公交全面实施公交智能调度,营运车辆GPS安全监控率达100%。
2013年,泸州首条夜间专线开始运营,泸州公交专用道启用;运营车辆全面安装3G视频无缝隙监控;
2014年,泸州公交引入新能源公共汽车;掌上实时公交手机app公测
2015年,通卡实时公交已覆盖绝大部分公交线路。 主词条:泸州轨道交通
泸州主城区常住人口、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心半岛等老城片区过去在道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欠缺,诸多原因已使城区道路不再快捷通畅。因此,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也被提上了日程。
根据《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提出的内容‘在主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可进行研究论证地铁、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的规划建设’,而泸州已具备规划研究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客流需求,泸州市初步规划,2015—2020年规划建成3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79千米。
一号线
火车南站—规划路—快速路—二纵线—泸州客运中心站,
【注】远期延伸至机场,联系安宁/石洞、城北、城西、城南与安富组团;
二号线
城北新城公交枢纽—泸州客运中心站—蜀泸大道—蓝田—蓝安路—纳溪公交枢纽,
【注】联系城北、龙马潭、江阳、城南与安富组团;
三号线
火车南站—城南—泰安客运站—黄舣公交枢纽,
【注】联系安富、城南、沙茜与泰安、黄舣组团。
远期规划
远期将建设泸县至合江、泸州至合江城市轻轨;泸州至重庆城市轻轨。这将构建泸州大都市区高速交通环线,而泸县、合江将纳入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对接滇黔渝、拥江发展、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路径,优化城镇化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长江上游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已建成高速:(G76)隆纳高速公路、纳黔高速公路、(G4215)成自泸赤高速公路、(G93)宜泸高速公路、(G93)泸渝高速公路、泸州绕城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构成了泸州高速公路交通网络。
泸州是国家公路枢纽城市之一。按照《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泸州市被列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四川省仅有成都市列入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泸州、绵阳、达州列入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泸州成为川南唯一入围的城市。
2013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326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8914公里;其中国省干线577公里。在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854公里(含高速公路312公里)。公路营运车辆29506辆(未包括拖拉机),其中客车5015辆,货车24491辆。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公路总里程12373公里,全年新增农村客运班线46条、农村客运车辆82辆;全市已开行农村客运班线539条,农村客运车辆发展到1872辆,乡镇、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100%、88.8%。 泸州蓝田机场,位于泸州市蓝田街道长江畔,为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前全二为:成都、绵阳)。截至2014年已开通泸州至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昆明、贵阳、长沙、厦门、西安、南宁、杭州、海口、兰州、稻城亚丁等14条航线,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属军民合用。
泸州云龙机场(军民合用机场)已经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复,机场按照飞行区4D和军用三级规划,地点建于泸县云龙镇和龙马潭区石洞镇结合部,预计于2016年投入使用。 泸州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二级枢纽站和长江主枢纽港城市。西南出海通道纵贯全境,陆路经此通道一日内可直达广西防城港、北海。
泸州港,交通部确定的四川唯一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和集装箱码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