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争桑导致的战争是哪一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20
补充: 公元前518年的某一天,吴楚两国边境一件事——钟离氏之女和卑梁氏之女争采桑叶。这样的争执,本来只是一件很平常的民间纠纷,正常情况下,应是一个狱吏就能平息。至于要闹到两国交战,兵连祸结,那可真是洞庭湖里吹嗽叭——哪里喇。但是,在两国交恶的大环境下,事态迅速扩大化——首先是两女相争,继而两家相攻,继而两国开战。这场由二女争桑所引发的战争,自发起到结束,实在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首先在战争的发起。如果吴国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想法,并在这个想法指导下,寻找一切可能的战机,那么吴楚之间因任何事情引发战争,在吴国一方来讲,都是正常。既然是这样,吴国就不应因得到了居巢、钟离区区两座城池而放手,应该趁热打铁,顺势进取,直到灭了楚国才能作罢。而且吴国还完全掌握着战局的主动权。遗憾的是,吴国放弃了。这说明吴国似乎不想打。就算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吴楚两国也应随着战局发展,采取完全相反的决策。失败使楚国很快明白,战争只能尽快结束。不然,后果会更加严重。“楚乃恐而城郢”,《史记�6�1楚世家》的记载,深刻而又形象地说明,战场形势对楚国的严重不利。越是对楚国的不利,就越是对吴国的有利。在这样有利的战场形势下,吴国就算不追着楚国穷追猛打,至少也应伤及楚国元气才能收手。有!当时的吴国,至少有两个人。伍子胥便是其中之一。“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伍子胥对吴王僚的劝说,充分证明了他的军事天才。可惜的是,有一个人当即对天才进行了违心的否定。其理由是:“胥之父兄为戮于楚,欲自报仇耳,未见其利。”这个人是谁呢?公子光。他为什么要否定呢?因为权力欲已经完全控制了他。为了夺取权利,公子光将所有的一切都当成了政治儿戏,玩弄于股掌之间。哪怕事关吴国根本利益,在这个时候,对公子来讲也是无关紧要,所有的一切都要为他篡取权利的欲望让路。或许,从始自终,不管是当时的公子光,还是后来的吴王阖庐,压根儿就不曾真正考虑过吴楚之争,和吴国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公元前514年,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取得吴国统治权,是为吴王阖庐。如果说当年的公子光曾因觊觎王位,而白白浪费了天赐良机,那么现在的吴王阖庐,却是打算一战而定楚。公元前516年,在夺取政权的第三个年头,吴王阖庐对楚国发动了一场战争。其目的在于消灭政敌——吴王僚两个逃亡到舒地的弟弟盖余和烛庸。随着战役目标的很快完成,他想趁机大举进攻,一举拿下楚国。要不是因为将军孙武的劝阻,他或许就真的这么做了。第二年,吴王阖庐又一次地发动战争,夺取了楚国的两个城市六和潜。这场战争似乎证明,越国对吴国的掣肘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之后五年,吴国对楚国只进行了一次防御作战,虽然取得了楚国的居巢之地,但吴国再没有主动对楚国发起军事进攻,直到公元前506年。在将军孙武“民劳,未可,待之”的谏议下,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吴国具备了对楚国进行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根本上解决吴楚之争的能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与将军伍子胥、孙武及大夫伯嚭率兵,与唐、蔡军队合谋讨伐楚国。楚国军队与吴、唐、蔡三国联军在汉水两岸对峙,吴国夫概率兵先对楚军发起攻击,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一路之上五战五胜,迅速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无奈之下,楚昭王怆惶出逃。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逃生到吴国的伍子胥,此时作为一个胜利者,带兵掘开楚平王之墓,倒行逆施般地对之进行了鞭尸。伍子胥兴兵报父仇的故事这大概就是这样。很明显,这个故事里的战争,并非因伍子胥报父仇而起。我们只能说,伍子胥作为一名战将,利用这场国与国之间战争,顺带着报了自己的私仇。在这场几乎灭亡楚国的战争中,吴国的精心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养精蓄锐五年后举倾国之力而为之;二、联合了楚国北方的唐国和蔡国。单看战争的前半部分,吴国的准备似乎无懈可击。但是,如果对战争从开始到结束进行全面的分析,许多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战争自第一年冬天开始,到第二年春天结束。开始吴军进展一切顺利,似乎一切都如吴国将帅们的预先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到了第二年春天,随着三件事情的相继发生,吴国的胜利迅速化为泡影。其一,越国对吴国趁火打劫;其二,秦国出动五百部战车救援楚国;其三,夫概偷跑回吴国自立为王。似乎太马虎,有点顾头不顾尾。吴国的决策者们只顾着去做了顾头的工作——联合唐国与蔡国,为前进路上扫清了障碍,得到了帮手;却忘记了最为关键的尾——越国。对于越国,这个吴国后院天然的看护者或掠夺者,我们现在已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吴国对之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外交工作。史书只记载了“伐越,败之”四个字。意思是,在这场战争之前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10年,吴国打击了越国。挨了打的越国,难道就不会侍机报复?遗憾的是,吴国的决策者们似乎完全忽略了这个越国的存在。难道是他们太相信五年前的那一次打击,相信它对越国有永不过期的威慑力?越国对吴国的趁火打劫和夫概的自立为王,可以看作是吴国后院起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共同原因就是,吴王阖庐在楚国,吴国国内空虚。吴王阖庐为什么要随军去楚国?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因为吴国没有能统兵的帅才?屁话!这个时候的吴国,可是拥有孙武和武子胥两人。如果这两个人不能挂帅统兵,那么中国历史上,还会有谁有资格挂帅统兵?如果吴王阖庐将前线指挥权交给武子胥或者孙武,而他自己则作为最高统帅,坐镇吴国运筹帷幄统居中调度,这样南边越国是不是就不敢北视?夫概觊觎王位的野心是不是也就可以堵死?在战争发起之前,存在着顾此失彼的严重外交失误,战争进行的过程中,又没有对那个觊觎王位的夫概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再加上秦国军队的突然参战,吴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才实在是怪事一桩。在长达九十年的时内,吴国几代人持续不懈地与楚国对抗,潮涨潮落间,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在九十年里,似乎这个吴国政权里的每一个过客,都能从吴楚之争中分得一杯自己想要的汤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