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龙舞是属于那里的特色

传说中的“人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远流长,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一绝”。请问是哪里的呢??

湛江红土地的“人龙舞 “人龙舞”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至今仍然在湛江市多个区域占有主流民俗地位,素有“东方一绝”之美称。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其它一些特大喜庆日,必连舞几个晚上的“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老幼皆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人龙舞”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组成,他们身穿黄色或者青色服饰,配以红色肚兜或腰带,经过化装打扮,就变成黄龙或青龙。人龙的构成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它由一个高大威猛的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少年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它由一个个少年跨坐在青壮汉子的肩头上相继仰卧分节连接而成;龙尾最活泼,它由一个少年头戴“龙尾”后仰着饰演。整条人龙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人龙舞”表演时,锣鼓队的螺号手先面向大海“呜呜”地吹响硕大的角螺,声音悠远,由小变大,之后鼓声点点,由缓而急。此时,一个领舞的头束红巾,身着花服,手执彩球,踩着鼓点而出,接着人龙摆动着长长的身子长驱而入。伴着锣鼓节奏,彩球左右上下游动,人龙昂首前进,龙眼闪闪发光,龙身翻腾起伏,龙尾翩翩起舞。高潮时,鼓角齐呜,锣声震天,人龙象蛟龙出海,排山倒海来;低潮的,锣停鼓息,人龙摆动着慵懒的身躯,徐徐游动。未几,鼓声重振,人龙又兴奋起来,追逐着“彩球”,时而凌空翻腾,时而沉海问宝,活脱一幅“龙王戏珠图”。此情此景,人们在感叹表演者配合默契、出神入化的演技之余,不能不被一种宏大的群体力量所折服。 光膀子光脚,不用道具,不用服饰,从龙头、龙身到龙尾,从龙舌、龙眼到龙角,全由真人扮演,形成一条“巨龙”。当“巨龙”起舞之时,锣鼓震天,号角齐鸣,龙头昂首,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从“起龙”、“龙点头”,再到“龙穿云”、“龙卷浪”,宛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而来……那种粗犷威猛,既充分展示了中国“龙”气吞山河的豪迈气魄,更体现着龙舞者们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具有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海岛特色,是古时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重要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 建国初, “人龙舞”在我市多个地区仍很盛行,但在后来的“破四旧”中渐至消声匿迹,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又被挖掘出来。二十多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龙舞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人龙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革,一些颇有造诣的人龙舞表演能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后继无人;传统民俗活动在年青一代的观念中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人龙舞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展示平台自然也日益减少;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人龙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其他科技性娱乐形式的挤压,人龙舞的吸引力也在无形和有形中不断地被削弱;此外,随着农村经济活动的不断繁荣,农村人员流动不断加大,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学习、经商、务工越来越多,人龙舞演员队伍也越来越难以稳定,常常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人龙舞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徘徊在举步维艰之中,人龙舞仍然面临着濒危失传的威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8
广东湛江市东海岛人龙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