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如题所述

公历称为“阳历”。

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

但是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

扩展资料: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

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 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1
您应该经常听到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等历法的叫法,但公历和阳历是一回事吗?阴历和农历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还是先来看看历法的分类吧。古今中外历法的名目甚多,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

阴历(又称为太阴历,因古代把月亮称为太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历法。它的特点就是月的平均日数要以朔望月为基础,也就是符合月相的变化。一年为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其中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全年共354天。可是,一年12个朔望月共长为29.53056×12=354.3671个平太阳日。这样,一年就比12个朔望月短0.3671日,3年就短约1天。为了使历年长度接近12个朔望月的长度,每3年就设置一个闰年,凡闰年就在12月末加1天,使12月从原来的小月变为大月,即从29日变为30日。阴历每年比回归年约短11日。因此,它的最大缺点是与四季寒暑无关。显而易见,这种历法对生活和生产,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极不方便。因此,现在世界上除了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宗教关系仍在使用阴历外,其他国家早已不再使用阴历了。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年的基础,以一个回归年长度为依据。它的月数和月所包含的日数都是人为规定的,没有任何天象依据。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就属于阳历。我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是,当时不用公元作为纪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改用公元作为纪元,普遍采用了公历。

阴阳历: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又称夏历)就是一种阴阳历。顾名思义,阴阳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的基本周期。它的月像阴历那样以朔望月为基础,完全符合月相。它的年平均长度像阳历一样以回归年为标准,完全符合四季的交替。一年有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至于哪一个月是大月,哪一个月为小月,则要根据朔和朔的日期间隔而定。两朔日期相隔为30日时定为大月,两朔日期相隔为29日时定为小月。全年平均为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长度短了约11日,3年约差33日。为了使历法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每3年就要设置一个闰年,闰年加1个月,该年为13个月,全年共384日或385日。然而,就是这样,阴阳历仍比回归年短。怎么办呢?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早在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代,就发现在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可以使阴阳历的历年平均长度更接近回归年。也就是说,在19年中应有12个平年(每年有12个朔望月)和7个闰年(每年有13个朔望月)。
12×12+13×7=235个朔望月
235个朔望月=29.53059×235=6939.6887个平太阳日
19个回归年=365.2422×19=6939.6018个平太阳日
两者在19年中只差0.0869日,约合2小时5分8秒。当然,具体的置闰要根据实际天象计算结果来安排,哪一个月为闰月要根据24节气来定。

看到这儿,您应该不会再把阳历和公历、农历和阴历弄混了吧
文/初晨之阳

--------------------------------------------------------------------------------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严厉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但它不能显示月亮的圆缺,这对那些需要根据月相了解潮汐变化的人来说是不便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在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即我国的农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即以朔望月为月,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所以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农历是我国独创,它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两者不能整除,为方便起见,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积四年就要少一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怪现象。例如,2002年春节在阳历2月12日,正是寒冬季节;2003年春节在阳历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采取措施,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农事活动也无章可循——时而10月种麦,时而9月种麦……这自然是很不适宜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

远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加1个月,变成13个月,这个增加的月便叫“闰月”。这样,19个农历年的总日数(12年×12个月+7年×13个月)×29.5306日=6939.6910日,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历和天时就不会错乱了。

至于闰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为规定。秦朝以前,曾把闰月置于年末,叫“十三月”;汉初则置闰月于九月之后,称“后九月”;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各个月份。现在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什么叫“中气”呢?众所周知,古代天文学家把以立春、雨水、惊蛰……为序排列的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即每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特定的中气。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正月、二月……。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为什么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呢?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日数为365.2422日÷12个月=30.4368日,而农历一个月的平均日数是29.5306日,二者相差约一天。因此,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的日期,会逐月有一天的推迟,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

狗年“闰七月”的道理,我们从附表中就可以看出,七月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白露,立秋后的中气处暑落到另一个月去了,这样七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把七月后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沿用七月的名称,定为“闰七月”,这就是今年“闰七月”的道理。
第2个回答  2022-11-11
公历被称为“公历”。
公元,即公历纪元,原名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公元,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这是一种由意大利医生和哲学家阿洛伊修斯·利留斯制作的历法,他改革了儒略历。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批准了它的颁布。
它始于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在儒略历和公历中,耶稣出生后的日期被称为主年,阿诺·德米尼(公元)(拉丁语)。在耶稣诞生之前,它被称为“公元前”。
但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避免引起非基督徒的反感,大多将其名称改为A.D .(缩写为C.E .)、B.C.E .(缩写为B.C.E .)。
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在年表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齐头并进。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作为历法和日历年。但是阴历并没有被废除,今天的中国传统节日仍然以阴历为基础。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公历是阳历
阴历是农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11-11
公历是阳历,是人们平时说的日期
农历是阴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