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举自何时开始?

如题所述

公元702年,武则天下诏“教人习武艺”,颁布考试方法,武举制度由此确立。至宋代武举制度日渐完善,一直延续至清朝。武科举的目的,不仅是选拔一位武艺超群的状元郎,而是一群能够为国领兵的武官。同擂台比武相比,武举的考试程序要复杂得多。一名有志于通过武举做官的人,必须经过层层筛选,从州县里的初试至中央考试,再到皇帝面前的御试,一级级考上去,才有可能扒得着入仕的门槛。

真实的武举远不如小说里的武举那样简单精彩。小说里常常是英雄的舞台,力拔头筹的状元郎转眼间便可挂帅出征,眼见得便是国家的擎天一柱;而真实的武举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切都平平淡淡。真实的武举考试,参加武举的,有立志于保家卫国的壮士,有承袭家业的武官子弟,也有在文科举中屡试不第、希望从武举中侥幸登第的落魄士人。形形色色的举人会集在武举的试场中。考取之后,新进士们很快便融化在庞大的武官群体之中。他们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升迁。

武举的发展、完善,是在宋朝。以宋朝为例,一个宋朝的子民,若想参加武举考试,首先必须得到某些特定官员的推荐。宋朝武举最初一级的考试,叫作“解试”。武举的“解试”在首都举行,由兵部对全国各地的考生统一考试。举人如果想进京参加解试,必先获得“举状”,就是推荐书,其内容不外乎是担保该生身体健康、武艺超群、政治可靠之类。举状之外 ,考生还必须出具“家状”,其内容包括考生姓名、年龄、籍贯、父祖姓名等等。考生持“举状”和“家状”,到兵部报到。经核实无误,报名正式完成。

解试在首都举行,并且必须有人推荐方可报名,这是武举特有的规定。宋代文科举的解试是在各地举行,由地方政府主持,考生不须持任何推荐,可直接“投牒自荐”,自由报名。文武科举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别,主要是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害怕老百姓拥有武力,因此,对于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武举,不能不别设藩篱加以限制。具有推荐武举人资格的官员包括中央禁军的将领和各地驻军的统兵官,掌握舆论导向的谏官和负有监察责任的御史,中央各机关的主管官员,诸路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的长官。在北宋与辽、西夏交界的河北、河东、陕西三路,有资格推荐武举人的官员扩大到州级地方行政长官。总之,具备推荐资格的官员以文官为主,而这些文官几乎全部是从文科举入仕的。

获得解试推荐资格的武举人应在六月底以前到兵部报名。八月中旬,武举解试举行。分两大部分:弓马和文章。先试弓马。弓马考试亦分两场:头一场试“步射”,第二场试“马射”。弓马考试由马军司负责。马军司全称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是统管全国骑兵的机关。步射合格的举人要当着教官的面,亲笔将自己的“家状”书写一遍,以便查验真伪。弓马考试合格后,是文章考试。也分两场,一场考策部,另一场考对兵书的记忆功夫。文章考试结束后,须将文字考试合格者的试卷同举人亲书的“家状”相对照,笔迹相同才能录取。

通过解试的举人将在次年正月或二月参加“省试”。省试内容大致与解试相同但文字考试方面采取“弥封糊名”,以防作弊。

省试后便是最高一级的殿试,在三月举行。皇帝是殿试名义上的主考官。考试先由皇帝检阅武举人的骑射,然后考一场策论。偏向于仪式化。事实上,所有参加殿试的武举人基本上都能通过殿试。殿试只是重新划分录取名次,以示“恩出自上”。

殿试之后,接下来便是热热闹闹的赐第、授官典礼。

明代的武举,最初只有“乡试”、“会试”两级,直到公元1631年才增加殿试。到清朝,武举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公元702年,武则天创立武举的时候,武举考试较为简单,只考武艺和膂力,整个考试就像一场演武竞赛。至宋代时,谋略文章进入武举考场,但宋人重文章而轻武艺,使武举走向文弱化。这一特征直到明朝依然存在。到了清朝时,弓要拉满、刀要舞花、石要离地一尺,使武举终又变成武艺的竞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02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①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第2个回答  2007-02-02
武则天!!!!!!!!!!!!!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
第3个回答  2007-02-02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第4个回答  2007-02-02
女皇帝创立武科举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但只是选拔文官的途径之一。唐朝科举制度开始时“六科”也都是以文取士。
到了武则天当政,在长安二年(702年),首次举行“武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各中射箭技巧,以及马术、负重等等。
以后武举考试兴废不常,很少有军官是以此出身的。在新、旧《唐书》的列传中,提到武举出身的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出生寒素之家,年轻时“以武举异等”得以起家为军官,先是补左卫长史,后来逐步升迁为边防军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成为当时唐皇朝最得力的大将。
王安石建立制度
宋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的制度,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
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在朝廷设置“武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考试,录取名额以百人为限。各地最各级官员可保送1名免试入学,其余的都必须参加考试:骑、射外考兵法和对策。按照考试成绩,优等的直接送枢密院试用为低级武官;其余的按成绩进入武学上舍、或外舍学习。武学讲授“诸家兵法”以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学制3年。毕业考试及格后授予初级武官官职。以后还曾在各州设置武学。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3461474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