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富兰克林,丘吉尔,希特勒简介与简评

富兰克林.罗斯福
温斯顿.丘吉尔
阿道夫.希特勒
不要太长,言简意赅,让我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就行了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政治家,民主党人。他在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不久出任纽约州参议员开始涉足政界,1913年出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他曾在1920年竞选过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的副总统,最后失败。他39岁时因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并从此终生与支架或轮椅为伴。而坚忍和乐观使他重返政界,1928年竞选并连任纽约州州长,开始施展他出色的政治才能。1932年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他改变了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自由放任的政策,实施了国家干预以挽救经济的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他的任期内另一重要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开始实行绥靖政策,后转变为修改中立法,积极摆脱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1940年他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呼吁帮助盟国反法西斯战争,并极力促成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也帮助过中国抗击日本入侵。1941年与英国首相邱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向日本宣战,并发起联合国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之一。在战争还在进行时他就提出了建立战后成立维持世界秩序的国际组织的构想。罗斯福蝉联4届总统,任职长达12年。1951年《美国宪法》第22修正案生效,将总统的最长任期限制为两任,这使罗斯福的记录在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第四个任期未任满时(1945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3岁。他执政期间也是美国民主党最兴旺的时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财政大臣。1895年,以少尉军衔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以志愿兵和随军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地战争和英国军队在印度、苏丹、南非的战争,以作战英勇,敢于履险犯难闻名。在印度驻守的两年中,他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在教育上的欠缺。189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先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1924年,又以保守党身份出任财政大臣。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聘任张伯伦内阁的海军大臣。194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各级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1945年,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51年,保守党在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国纳粹党的党魁,第三帝国元首兼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北部边境小镇布劳瑙。其父是海关一小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步兵团作为志愿兵服役,他参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战役、阿腊斯战役、伊普莱斯战役,并在战斗中两次负伤。 1919年,希特勒参加德国工人党,1927年成为党主席。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暴动”,因孤立无援而失败。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被判刑。利用在狱中这段时间,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创建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野心。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资产阶级的策动支持下,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现他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与戈林合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实现了“纳粹党”一党独裁。1934年,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操纵国会宣布:“德国总统和总理的两个职务合并为一”。因此,希特勒自称为元首和帝国总理,拥有国防军最高统治权。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形成。希特勒上台后,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1936年10月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同年11月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年意大利也加入此协定,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联盟。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开始对英、法进攻,只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就打垮了英法联军。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丧失了30万精锐部队,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迫于形势,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配合苏联红军在东线的进攻,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苏军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国会大厦。此时希特勒的总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内。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开枪自杀。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03
罗斯福
Roosevelt,Franklin Delano(1882-1-30,纽约州~1945-04-12,佐治亚州温泉)
美国政治家。美国总统(1933~1945)。家境富裕。1900年入哈佛大学,后得文学学士学位。190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1907年考取律师。1910年,他以民主党人身份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取得成功。1912年重新当选参议员。1913年3月,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主张扩大海军,加强战备。1921年8月,因患脊髓灰质炎症,下肢瘫痪,但仍继续从事政治活动。1928年,罗斯福竞选纽约州长成功。在州长任内,支持造林,发放老年津贴和失业保险,发展公营电力,建立临时救济署,帮助在经济危机中“被遗忘的人们”。
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取得胜利时,美国正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3月4日就职后,立即实行新政,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纠正一些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病,得到广大群众支持。1933年11月16日与苏联建交。宣布对拉美各国实行睦邻政策,尽量避免公开武装干涉。他反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积极维护美国垄断资本的国外利益。但早期由于国内经济危机和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等原因,曾对德、日、意实行绥靖政策。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9月进攻波兰后,他才坚决谋求废除中立法(见美国中立法),制定租借法以支持英法反对德意法西斯。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将租借法扩大到适用于苏联。加强军备,动员美国物力人力支援反法西斯国家。1941年8月14日与英国首相W.L.S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美国对日宣战,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在建立和加强反法西斯的大同盟中日益起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斯福积极筹建联合国。罗斯福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发挥过作用,曾派军事观察组到延安,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但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扶蒋反共。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

丘吉尔
Churchill,Winston Leonard Spencer(1874-11-30,英格兰牛津郡~1965-01-24,伦敦)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著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等。

希特勒
Hitler,Adolf(1889-04-20,奥地利布劳瑙~1945-04-30,柏林)
德国纳粹党党魁,法西斯德国元首(1934~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出身于海关职员家庭,受过初中教育,无固定职业,两次投考美术学院均未录取。1913年移居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巴伐利亚团,军衔为下士,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获一枚铁十字奖章。
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次年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21年成为该党党魁。1923年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暴动失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我的奋斗》,鼓吹反动种族论,主张为德意志这一“主宰民族”以武力夺取“生存空间”,仇视共产主义。1924年出狱,次年重建纳粹党及其武装组织冲锋队,另建党卫军。在反对《凡尔赛和约》和魏玛共和国的幌子下,煽起沙文主义情绪,企图颠覆共和政体。1928年草拟文件,阐述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力主联合意大利法西斯,主张“首先在东欧夺取生存空间”。1932年被任命为不伦瑞克政府参事后取得德国国籍,并参加总统竞选,失败后利用纳粹党获得选票最多的有利时机,在大资本家、大地主、军国主义者的扶助下,于1933年1月30日被P.von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执政后,1933年2月利用H.戈林和P.J.戈培尔策划的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共产党,在全国大搞白色恐怖。3月,操纵国会通过授权法取得为期4年的独裁大权,从此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随后又取缔除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大肆搜捕、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犹太人和一切反法西斯主义者。1934年7月消灭冲锋队头子E.罗姆以讨好军队,排除异己势力。同年8月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通过德国元首法集总统和总理两职于一身,独揽立法和行政大权,大力推进重整军备,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实行侵略政策,1933年10月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从法国收回萨尔州。接着恢复兵役制,与英国签订海军条约,重建海军。在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怂恿希特勒东进反苏的背景下,1936年同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1938年自任最高统帅独掌海陆空三军指挥权。同年3月占领奥地利。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年3月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领土。1939年8月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即悍然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侵占北欧、西欧和东南欧等14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对美宣战。他命令党卫军头子H.希姆莱在欧洲建立许多集中营,在德军占领区及德国本土有约450~550万犹太人在他的指使下被杀,其他各族人民死于其屠刀下的不计其数。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节节败退。1944年7月20日遇刺,仅受轻伤。1944年9月,盟军攻入德国本土,希特勒在第三帝国的末日里,仍起用纳粹官员任军事要职,严禁军队投降,下令实行焦土政策。1945年4月29日,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与E.布劳恩举行婚礼,次日两人同时自杀身亡。除《我的奋斗》外,其部分文件1961年以《希特勒的第二本书》为题出版。
第2个回答  2007-02-03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国纳粹党的党魁,第三帝国元首兼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北部边境小镇布劳瑙。其父是海关一小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步兵团作为志愿兵服役,他参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战役、阿腊斯战役、伊普莱斯战役,并在战斗中两次负伤。 1919年,希特勒参加德国工人党,1927年成为党主席。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暴动”,因孤立无援而失败。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被判刑。利用在狱中这段时间,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创建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野心。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资产阶级的策动支持下,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现他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与戈林合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实现了“纳粹党”一党独裁。1934年,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操纵国会宣布:“德国总统和总理的两个职务合并为一”。因此,希特勒自称为元首和帝国总理,拥有国防军最高统治权。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形成。希特勒上台后,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1936年10月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同年11月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年意大利也加入此协定,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联盟。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开始对英、法进攻,只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就打垮了英法联军。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丧失了30万精锐部队,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迫于形势,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配合苏联红军在东线的进攻,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苏军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国会大厦。此时希特勒的总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内。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开枪自杀。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第3个回答  2007-02-03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30—1945.4.12)是美国第32任总统,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第4个回答  2007-02-03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