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

如题所述

  在传统的西方音乐史的时期划分中,表示15、16世纪这段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古希腊文化以后欧洲文化的第二个高峰,以面向人世和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为主要特征。在音乐方面,古希腊并未传下堪资借鉴的实例。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与其说是希腊古典风格的再生,毋宁说是新风格的创立。从显贵气派转向大众化;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强调直接可感的人的心境和感情的表达,与具有神秘、抽象、禁锢感情等因素的中世纪艺术风尚相对立。

  文艺复兴音乐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和法国复调音乐获得发展的“新艺术”时期,意大利F.兰迪尼和法国G.de马绍等作曲家成为文艺复兴音乐的先驱。15世纪尼德兰音乐理论家J.廷克托里斯在其《均衡》一书的序言中最早提出了音乐“复兴”的概念。16世纪这种概念得到系统的阐述。当时的意大利音乐理论家G.扎利诺根据同时代美术史家瓦沙利的观点,在批判中世纪音乐艺术的同时,将古代音乐艺术描绘为“尽善尽美的顶峰”。这时期的许多论文对古代音乐崇拜的倾向十分明显,但并未导致对古典音乐权威的盲从。对音乐与诗歌统一的古代音乐艺术的研究,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歌剧的产生,提供了理性的根据。

  15、16世纪工业技术的发展,给音乐艺术带来极大的变化。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更加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一大批业余音乐爱好者,使世俗复调音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艺术技巧的探讨,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革新。

  主要体现在下述 5个方面:

  1、世俗体裁得到极大发展。14世纪意大利卡农式的猎歌,16世纪意大利戏剧性的多声部牧歌,富于诗意和擅长描绘生活情景的法国歌谣曲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新的体裁抒发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充满清新气息。

  2、宗教复调音乐也受到世俗艺术和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影响而产生许多变革。中世纪的单乐章弥撒曲,逐渐发展为 5乐章套曲结构的正规弥撒,各乐章贯穿着取自格列高利圣咏的“固定歌调”,有的还取自世俗歌曲。到16世纪,固定歌调的运用渐少,单调的“固定节奏”和其他中世纪经文歌的结构模式逐渐被废弃,新的经文歌更重视高声部旋律的生动和节奏的流动性,它本身不再被宗教礼仪所束缚。宗教改革中产生的四声部的新教圣咏,其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宗教音乐。

  3、琉特演奏逐渐脱离对歌唱的模仿而器乐化。作曲家们对器乐旋律和织体的进一步探索,促进了器乐风格的形成,并出现了键盘乐器的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变奏曲等早期的器乐体裁。

  4、在音乐创作上,扩大了音域和表现手法。在复调写作中,一般采用四声部,并产生了复调中的模仿手法。同时,为了使音乐能清晰地表达歌词的内容,产生了和声性的复调思维,成为主调音乐的先驱。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各自独立,演唱、演奏技巧日臻完善。

  5、音乐理论研究受自然科学影响迅速发展。大、小三度(及其转位大、小六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对构成三和弦的潜在可能性有了更完备的认识,制定了不协和音的使用规则。加用民间流行的伊奥尼亚调式和爱奥利亚调式,丰富了传统的教会调式体系。更自由地使用变化半音和转调。运用了小节线和总谱。意义更为深远的是主旋律音乐的创立,奠定了主调和声风格的基础。

  显然,文艺复兴不只是恢复古代哲学、艺术和追溯已逝去的“黄金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发明、加速变革的时代。尽管在体裁、创作手法上的这些革新并非与中世纪艺术绝无承继关系,但由于人文主义与经院哲学的对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革命,而不仅仅是基于中世纪音乐基础上的渐进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音乐大师,有的形成了乐派。

  主要有以下几个派别:

  佛兰德乐派欧洲音乐史上“佛兰德时期”开始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G.迪费。他综合吸收了比利时作曲家J.奇科尼亚、英国作曲家J.邓斯特布尔和法国“新艺术”的成就,既写宗教音乐,又写世俗音乐,主要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和歌谣曲。迪费最重要的革新是改革了奇科尼亚时代的固定节奏的经文歌。他写的三声部歌谣曲体现了优美的歌唱性和对复调模仿手法的尝试。1460~1490年这一阶段,以J.奥克冈为代表。他主要写弥撒曲,也写作歌谣曲及经文歌,其四声部作品多用模仿手法。约自1480~1520年,佛兰德的影响传播到全欧洲,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若斯坎?德普雷、J.奥布雷赫特和H.伊萨克,他们不但写弥撒曲、经文歌、歌谣曲,还运用意大利、德国民间歌曲的形式,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O.di拉索和P.de蒙特标志着佛兰德后期音乐创作的高峰。他们广泛汲取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音乐艺术精华,继承发展先辈的成就,丰富了复调织体,使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形成新的结合。

  威尼斯乐派形成于16世纪上半叶,以佛兰德音乐家A.维拉尔特指导下的两个学生A.加布里埃利和G.加布里埃利为代表。他们对发展器乐体裁有重要贡献,写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坎佐纳、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等,并创造了双合唱队形式,强调人声声区之间、乐队与合唱队之间、独奏与主奏之间的对比 ,丰富了色彩变化,增强了戏剧性,富有生活气息。

  罗马乐派主要从事宗教音乐创作,以G.P.da帕莱斯特里纳为奠基者。他所作教会复调作品继承了佛兰德的对位技法,受到世俗风格的强烈影响,寻求复调与和声的平衡,简化过于繁复的复调织体,避免不协和音程与戏剧性效果,运用自然音体系和结构明晰的曲式,形成宁静、明朗、清澈、和谐的新的复调风格,并开创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在帕莱斯特里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G.M.纳尼诺、F.索里亚诺等作曲家为代表的罗马乐派。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音乐也迎来最辉煌的时代。15和16世纪之交,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集———《伊顿合唱曲集》出现,它是当年供伊顿教堂各种仪式使用的,其中科尼什的作品最为重要。这位跨哥特和文艺复兴两个时代的作曲家,创作了飘逸迷人的音乐,他的《圣母悼歌》和《圣母颂》等经文歌,体现了英式的甜美风格。

  到16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复调大师塔弗纳登上历史舞台。他共作有8首优美的弥撒曲,多以16世纪早期丰满华丽的英国风格写成,最著名的《圣三位一体弥撒曲》,绝美而精致,所营造的共鸣效果异常丰润,极高的女高音声部直抵天籁,达到感天动地的效果。他所作《西风颂弥撒曲》,还将世俗歌曲引入宗教音乐。

  16世纪中期,泰利斯进一步发展了英国风格。他是一位个人特质和品位相当突出的作曲家,以富有新意和技巧精湛灵活而闻名。他的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竟然使用了40个声部,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宏伟之作。而所作12首《英国赞美诗》,直到20世纪仍被沃恩·威廉斯的《泰利斯主题幻想曲》所引用。

  进入文艺复兴全盛期,泰利斯的弟子伯德又创作了三部杰出的弥撒曲,分别以三、四和五声部写成。它们所呈现的复调结构在当时几乎独一无二,所表达的情绪也十分多样化;在谱曲时,伯德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字,以求音乐充分与歌词相符合。伯德的弦乐曲《幻想曲》与《圣名曲》还开创了英国器乐风格。

  伯德之后,吉本斯延续了前辈开创的英国风格,写下了诸多华美的教堂音乐,其中特别是赞美歌,如《这是约翰所记》和《献给大卫之子的和撒那》等,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吉本斯还是杰出的牧歌作曲家,所作《银天鹅》乃是英国牧歌精品中的精品。

  音乐上的文艺复兴,略晚于其他文艺形式如文学、美术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举出弗朗切斯·兰迪诺,他采用了同时歌唱三种不同歌词的这一大胆手法,留下了许多牧歌和叙事曲。杜法伊则完成了四声部手法。奥干努姆的复调手法,更导致了以巴赫为顶峰的对位法理论的完成。

  从十一世纪末叶到十三世纪末叶,欧洲发生了十字军东征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上的显著表现是出现了游吟诗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诗歌内容有情歌、叙事诗式的故事、自然的赞美诗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内容等等。作为乐器则使用类似竖琴那样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内的乐器。

  文艺复兴时期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声乐复调创作是这个时期音乐形式的代表,以合唱最为突出;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独立发展的器乐剧体裁;音乐创作中心为15世纪的尼德兰和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日益趋向世俗化和专业化发展,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分野比较含混模糊;音乐创作手法、体裁的运用和协作的规范趋于标准化,亦出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情感表现的特点是静态的、一元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戏剧性的二元对立的因素也在酝酿当中,由此,音乐史被导向巴洛克时代。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a21100100f6qc.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