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蝈蝈和蚱蜢?

如题所述

一、形态特征不同。

1、蝈蝈

成虫体色翠绿,少数淡褐。触角发达60mm,复眼2只,单眼3只。前胸背板宽大,背板下缘有黄色边。胸部腹板各具1对锥状刺,后胸的刺最大。

附式4-4-4, 1-3附节有垫,后足第一附节附垫分成2个叶片。后足胫节端距6个,背面2个,腹面4个,中间的2个小。后足腿节略比胫节稍长。

2、蚱蜢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二、生活习性不同。

1、蝈蝈

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7一13天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雄虫排出乳白色直径达1 0mm的粘性精托,并附着在雌性生殖器内外,便结束交配。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用口咬食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

姻烟一生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虫交配后13-20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插入上内,产卵瓣上下错动,将卵产于土中,散产。

产完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产卵孔,再继续产卵。白天产卵多于晚上,7月上旬产卵开始,高峰在8月,9月末结束。

2、蚱蜢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

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三、种类不同。

1、蝈蝈

我国蝈蝈的分布较广,从观赏的角度,对蝈蝈按体色分类,可分为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自蝈蝈、异色蝈蝈。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

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京蝈蝈又叫燕蝈蝈。燕蝈蝈最有名的是安子沟的大山蝈蝈,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

2、蚱蜢

1)飞蝗,身体长约5.4cm,呈黄褐色。头顶部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

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有尾毛。

2)中华稻蝗,身体长圆形,大约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

3)稻叶大剑角蝗,身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纵行的白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蝈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蚱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