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如题所述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中国地理分区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1、北方地区

中国北方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土壤为肥力最好的黑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黄土川、黄土梁、峁)。

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两月,多暴雨。北方地区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生长。一些省份是产粮大省,如黑龙江(总产最高)、吉林(单产最高)、河南、山东、辽宁等省。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东北地区盛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木材等等,华北地区则煤炭储量极为丰富。

2、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面积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多居住在西南和中南地区。南方地区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季长。每年5月份夏季风从华南沿海登陆,雨季开始。6、7月份夏季风势力增强北抬,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阴雨连绵,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7、8月易形成伏旱。9月,降雨锋面南移至该区域,10月以后冷空气势力进一步增强,夏季风移出该区域,雨季结束。此外,西南地区常受西南季风影响。

主要河流有长江干支流、西江干支流、淮河、钱塘江、闽江等。其主要特点为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其中长江因其航运价值被称为“黄金水道”。本区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南方地区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及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矿藏,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居全国最前列,镍、铜、铅、锌、铬等有色金属,钯、铱、锰、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食盐、钾盐、硼、钠硝石等化工矿藏,以及石膏、石棉、云母、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石质戈壁、沙丘内流河、内陆湖、绿洲。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西北地区多为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以资源型工业和传统农业为主。其中工业结构以煤炭开采、石油开采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农业结构以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4、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有“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峰之间高差不大,地形相对山区较为平坦,“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 印度河等等大江大河都发源在这里。青藏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拉萨每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有“日光城”之称,拉萨北面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还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本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受气温的制约,本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谷地,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称为“谷地农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