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对于分封王的称号发生了什么改变?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群拥有特殊身份的人,他们被称为“皇亲国戚”。这群人多是皇帝的亲属,从出生后便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荣华富贵。除此之外,一些位高权重的皇族,还拥有自己的领地、人口和财富,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这些王爷也被统治者按照地理范围分封为“秦王”、“楚王”、“晋王”等。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为何到了清朝时,王爷的称呼却变成了“恭亲王”、“礼亲王”等吉祥称呼呢?爆史君今天就来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分封制的由来

“分封”一词,最早起源于西周。当时周武王联合各方国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周天子封邦建国。除了立下功劳的异姓诸侯外,周天子分封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族成员。只是因为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所以那些被分封的子弟只能从“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选一个。

周天子分封诸侯

后来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的国王先后称王,中国也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分封,置郡县,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没有封王,也没有封地。之后,秦朝因残暴的统治被推翻。上台的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除了不得人心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没有同姓诸侯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势力图

刘邦对宗室子弟的分封

所以刘邦大肆分封同姓宗族子弟,实行郡国并行制。当时诸侯王们便是以封地所在的古诸侯国名来命名。比如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封在齐地,刘肥的封号便是“齐王”。后来成为汉文帝的刘恒,就藩之所在代地,他的称号便是“代王”。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刘邦更是与臣子约定:“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剧照

而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唐朝建立初期,李渊对诸皇子的分封,基本还是沿袭旧制,比如李世民在当皇帝前,他的封号就是秦王。而他的老对头李元吉,封号则是齐王。但此时皇子已经不需要前往封地就藩,比如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李治却没有在山西待过。

李世民剧照


唐玄宗之后,皇子们的封号,开始出现祥瑞和吉祥话的征兆。比如他儿子们的封号都是“永王”、“信王”、“寿王”等,封号不再与封地对应。而唐玄宗更是修建了“十王院”,将儿子们圈禁起来,根本不会让他们有封地。到了宋朝后,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对王室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且封爵多是终身制,连世袭都很困难。而他们的封号,也多是吉祥话,比如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在当皇帝前封号便是端王。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拱卫边疆,防备北元等少数民族入侵,恢复了之前的分封制度。而他的儿子们,封号便是古封国的“秦王”、“鲁王”、“燕王”等。但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朱元璋没有想到,他光顾着防备外人,自己儿子却对皇位虎视眈眈。

后来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朱棣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台的,为了防止别人有样学样,所以将各地的藩王圈养起来,好吃好喝地招待,就是不给实权,即“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清朝不沿袭旧制的原因

至于清朝为何不模仿之前的王朝,将王爷们封为“秦王”、“齐王”、“赵王”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满清起家时尚在关外,他们并没有占据关内的土地。所以封八旗子弟为“秦王”、“赵王”等,不切实际。

清朝王爷

第二,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后建立,文化信仰不同。之前的中原王朝,基本都是汉族建立的。所以在继承人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度,王爵制度上使用分封制。但努尔哈赤却自创了一套八旗制度。在八旗制度下,首领拥有的是财产和人口,并不包括土地。土地只能属于君主。

清朝爵位等级

第三,吸取前朝教训。明朝靖难之役让清朝统治者看到了分封的弊端,所以对王室子弟进行集中管控,不用他们就藩,也没有藩地,全部待在京城,由国家养着。既然没有封地,也就不必用封地的国号了,所以满清王爷的封号多是恭亲王、礼亲王等象征祥瑞的称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