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如题所述

先秦时期的政治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l)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先秦时期的经济
经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1、农业:
(1)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使用石刀石斧石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社会上生产力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集体劳动,平均消费。
(2)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的松土工具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隶及平民集体耕作。
井田制: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有,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交纳贡赋;庶民和
奴隶集体耕作。
瓦解: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大量私田出现;诸侯纷争,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商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步推广;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和郑国渠(陕西关中平原号称“千里沃野”);使用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生产模式,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弊端:允许土地自由转让和买卖,造成土地兼并和社会两极分化,政府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
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特点: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易错易混点
2、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商周时期,手工业完全官营。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小部分产品投放市场。
(3)主要行业与成就: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有了织机。西周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冶铜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是手工业的代表,因此,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冶铁业: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制瓷业: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西周交通比商朝更发达。
(2)商代出现职业商人,以“贝”做为货币,商周推行“工商食官”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
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抑商政策。
重难点解析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中华文化史》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器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其统治者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据叶显思《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分散性:耕作方式有集体劳动转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材料二封闭性:产业结构体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材料三生产目的表现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根据史料4及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并作分析评价。
历史地位: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评价: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古代政权的安危。封建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不思进取的故步自封的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封建社会相近代社会的转型。凄惨与实现认识井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先秦时期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阶级上,社会下层的“士”受到各国统治阶级的重视。思想上,私学兴起。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A.儒家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思想核心:“仁”
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化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上: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哲学观:朴素的辨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地运动,矛盾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哲学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就能获得思想上的自由。
C.法家: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主张:法治思想,君主要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历史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影响:将君主权威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墨家:墨子
政治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3、影响
(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基础。
(2)各学派之间相互批驳,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孔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化身和象征。
(二)科技文化成就:
(1)科技: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天文历法: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石申用赤道造表记录了八百多个恒星的位置,后人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夏朝时《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史最长的纪日方法;春秋时开始采用19年7润的方法;战国是历法有了“月令”。
(3)数学:商代十进位计数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数法。
(4)文学:先秦民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5)文字: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春秋战国出现大篆。
(6)绘画:远古时代的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7)乐舞:春秋战国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先秦时代主要文化区:
1、华夏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夏族、商族(华夏化后的商人)、周族(华夏化后的周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陕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战国以后扩展到今长城附近),东到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西周后扩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和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一带。主要文化特征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汉字(二里头文化四期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篆文),讲上古汉语(属原始汉藏语系汉白语族,有大舌颤音,无双音节词,发音近似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到西周以后奉行“周礼”,有先进的制度文明。对应考古学文化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燕文化、卫文化、郑文化、晋(三晋)文化等。
2、东夷文化区:主要族群为东夷人(包括商族),有时也包括孤竹人、山戎、东胡(均属原始阿尔泰语系东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后来建立吴国、越国的扬越人。地理范围大致北到今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东到今渤海、黄海、东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重视巫术,有神秘主义色彩,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强,通用古汉字,周代以后逐渐接受“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齐文化。在两周时代东夷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北狄人(属原始阿尔泰语系),通常包括东部孤竹人、山戎、东胡。地理范围大致南到今陕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到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适应游牧生产,贵少贱老,有收继婚的婚姻形态,男子从小训练骑射,服饰为“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肃慎文化、中山(鲜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秦人在内的西戎,实际上包括了原始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属原始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和塞种(即“斯基泰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还有汉藏语系原始藏缅语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围东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陕西省西部宝鸡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区(后扩张至黄河以西),西到欧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马其顿——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呼罗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一线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今泰国南奔和清迈以北)。主要文化特征是游牧文化,贵少贱老,披发左衽,不遵守“周礼”。对应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境内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齐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罗文化(高昌文化、楼兰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蛮文化区:主要族群为包括楚人、吴人、越人在内的南蛮,其实分为苗蛮(汉藏语系原始苗瑶语族)、百越(南岛语系和汉藏语系原始侗泰语族)、百濮(原始南亚语系)三类,有时还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围北部大致到今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南部,东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复活节岛),东南到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北岛,西南到非洲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西到长江三峡(或者到川西高原)和云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征是断发、纹身、赤足,语言复杂多样,崇尚火,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饮食习惯以生吃为主,不遵守“周礼”。在中国境内对应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有时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8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政权,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