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100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传统工艺是什么?为什么?

如题所述

一、太和殿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明代刚建紫禁城的时候,这里的宫殿(奉天殿)比现存的太和殿要大很多,但是由于木架构的建筑容易遭火灾,烧一次重建一次,把够尺寸的木材都消耗光了。

后面没办法,就只有把宫殿越修越小。

据说康熙年间修太和殿,实在是缺少够尺寸的楠木,还打起了明陵的主意。借着翻修的名义把明陵很多建筑的规格降了下来,挪出很多木材。


2、太和殿脊兽总共有10件(不包括第一个仙人),是所有古建筑当中最多的。(中和殿、天安门是7个、保和殿是9个)


3、据说太和殿被称为金銮殿的原因,是因为它用了“金砖”铺地。

叫金砖呢,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由纯金打造,而是说造这个砖挺费钱。

用于烧制金砖的土,要有黏性,而且含铝量要高。选好土之后,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长达8个月之久。

然后制坯,阴干砖坯。按照传统工艺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

烧窑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才能窨水出窑。

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

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需要花费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

这样一窑“高订”的砖,能够用的大概有7000块左右,太和殿这里就要用掉一半多(4718块)。

12年西冷印社秋季拍卖场做过一次金砖的拍卖专场,最便宜的宣统年间御窑金砖,一块的价格在20000人民币左右(约0.3平米),如果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能卖到26万一块。


4、太和殿虽然是“金銮殿”但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清朝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另有去处。

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国事都由多尔衮代为处理,当时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烧毁,办公一般在武英殿。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国事多在住处乾清宫处理。

康熙成年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6点,夏秋季早上5点,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

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每日早起由军机大臣向皇帝奏事,地点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三希堂外间,有秘道与军机处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项要扩大范围商讨,则多传旨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

再有清朝皇帝多喜爱园居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在三山五园渡过,听政地点为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在圆明园万方安和,乾隆在圆明园含经堂、嘉庆、道光在圆明园勤政亲贤、咸丰在圆明园北远山村,同治帝时圆明园被焚,颐和园尚未重修,而且是垂帘听政,所以就在故宫养心殿听政,光绪年间在颐和园仁寿殿。


5、太和殿以前曾经用于殿试,康熙之后,殿试改在保和殿举行。但是殿试之后的“传胪”(宣布名次)仪式仍然在这里举行。

参加完科举殿试之后,夺魁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会获得从正门出皇宫的“优待”。因为那时候只有皇帝、皇后等少数一些人进出皇宫才能邹正门。

6、太和殿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这个宝珠叫做轩辕镜。

开始有传言讲,得帝位不正的人坐上宝座,轩辕镜会掉下来把他砸死。

所以后面又有传言讲:袁世凯称帝的时候,由于心虚,不敢坐在轩辕镜下面,所以把宝座整体向后移动了一些。

当然,有人说第二个传言是假的,也有在故宫工作的胡德生先生提到,宝座确实往后面移动过两米。


7、为了保护文物安全,故宫基本上不会开放给剧组进行拍摄。但是在禁令出台之前,还是有几部电影在太和殿进行过实景拍摄,比如李翰祥《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电影里面演员坐的也是真实的宝座。


8、太和殿上面的宝座: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是明朝留下来的,这也是明朝留下的唯一一个皇帝宝座。

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又是他),用一把西洋风格的高背大椅把它替换下来,后来故宫的专家是在一间存放破旧家具的库房里面把它找到了的。

至于为什么清朝的皇帝要坐明朝的宝座呢?康熙年间,太和殿曾经失火,把原来的宝座烧掉了。工匠们估计是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再造一把新的,就从库房里面明朝嘉靖年间换下的这把“废弃龙椅”修整之后接着来用了。


9、太和殿旁边的大缸,主要的功能是用来装水灭火。大清会典里面记载,故宫里有大小缸308口,如今保存下来的只剩下231口。其中铁缸是明朝铸的,铜缸是清朝铸的。而鎏金铜缸是清朝乾隆时期铸造的,现尚存18口,每口重2吨,鎏金(镏金)100两。

有传言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用军刀把鎏金铜缸上面的金子都刮走了,所以现在都还能在大缸上看到刺刀的刮痕。


10、太和殿里面用于“镇宅”的是五座木刻的符牌。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

符牌正面刻着佛教护持真言、十二神名、咒语(大白伞盖心咒、十相自在咒、六字真言咒)、七星八卦图。背面刻的是“太上秘法镇宅灵符”七十二道。


二、中和殿

1、中和殿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殿之前休息,并且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遇到大典呢,皇帝先等各色官员在太和殿准备好了,再从中和殿出发,穿过太和殿后门(皇帝宝座后面)进入大殿。


2、49年以来,有说要把太和殿拆掉,或者在太和殿广场建一个和苏联类似的工农兵的雕塑,红缨枪对着龙椅。

故宫的工作人员想把宫殿保下来,当时提了一个方案要把中和殿拆掉,改成一条横着的路,后来方案没有通过,结果把中和殿改为了人民休息室,里面放上桌子,扑克,茶壶。另外把溥仪时期修的西洋建筑等拆了。

3、中和殿在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中极殿在清朝也遭过火灾,但是没有完全损毁,现在中和殿的天花构件上还保留有明代“中极殿”的字迹。


4、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也会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也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皇帝祭祀地坛的日子是每年的夏至,最开始为了表示对神抵的虔诚,在祭祀的前三天开始斋戒,前两天在紫禁城,第三天住在坛内的斋宫。后来全部改为在宫中斋戒。至于为什么要改?官方的表述都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一种是说,祭祀皇地祗(地坛)的礼仪极其繁琐,加上夏至是北京最热的时候,乾隆十八年(1743年)祭祀时,一位执事在皇上祭祀时:“咕略”一个跟头倒地,中暑而死,这才破了惯例,改为皇上在宫中斋戒后,直接到地坛行祭礼。

还有一种是说,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

最后有一种是说,康熙年老后疾病缠身,没办法去祭祀天地,就派了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代表他去。结果雍正帝还在斋宫(天坛)斋戒,康熙就死掉了。雍正赶着回去接班,又不能随意中断斋戒的仪式,就把仪式改在皇宫里面继续,后面就逐步形成了在宫中斋戒的惯例。


三、保和殿

保和殿在清朝是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公主下嫁时,也在这个殿里宴请附马,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开始实在太和殿举行,后来也移到了保和殿。保和殿本身没找到太多故事,说两件能勉强拉得上一些关系的。

1、野史记载,清朝早期,公主嫁人之后,驸马和公主不是住在一起的。两个人想要嘿嘿嘿,需要驸马先打申请(不能公主提,这样显得很不矜持),经过公主的保姆同意之后才能见面。保姆这一关也不是那么好过,每一次都需要花很多钱打点,所以清朝很多公主都郁郁寡欢,相思而亡。只有道光皇帝的女儿荣安固伦公主,趁着进宫的之后告了保姆一状,才得以和丈夫长相厮守。


2、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要考文章,也要看长相。

明朝建文二年,有个叫王敬止的人,殿试考了第一名,但是长相不怎么好,被建文帝御笔一挥,降成了榜眼。状元被批给了他长得更帅一些的同乡:胡广。(也是由于当时正值靖难之役,胡广的文章中对藩镇的态度,赢得了皇帝赏识)

讽刺的是,后来朱棣进攻应天府时,王敬之、胡广、解缙、吴溥四个人聚会,胡、解都慷慨陈词,只有王敬止闷声不响地啼哭。有人以为胡、解更忠君爱国,结果城破后,他俩都投降了“叛贼”明成祖朱棣,反而是王敬止更有气节,自杀为建文帝殉葬。


四、乾清宫

1、乾清宫是内廷正殿,也即所谓“后三宫”中的第一座宫殿。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就发生在乾清宫南书房。康熙拿下鳌拜后,本来打算把他杀死,后来看在鳌拜南征北战留下的一身伤疤的份上,才留了他一命。

2、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 ,皇帝确定了太子的人选后,就会把诏书写好,一份装进盒子藏到这块匾后面,一份随身携带。

3、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是康熙的粉丝,所以很多事情都以康熙为榜样,比如说都办千叟宴,比如说都搞文字狱,比如说都南巡了6次,但是乾隆(60年)在位的时间比康熙(61年)少了一年,以此来表示对康熙的尊敬。当然“退位”后的乾隆帝其实并没有放下自己手上的权力,禅位后又当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太上皇。


4、乾隆先后办过两次千叟宴,第二次办的时候,他自己已经86岁了,可能是觉得如果再以60岁作为准入的门槛,会显得来的人“太年轻”,于是就把千叟宴赴宴的标准提高到了70岁。

这次千叟宴来的人大概有5900多位,总共花了100多万两银子。1776年康熙朝廷的财政收入为4937万两,所以这一顿饭就吃完了国家财政的2%~

五、交泰殿

1、交泰殿在清代是举行册封皇后和皇后诞辰典礼的地方。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皇后基本都是蒙古王爷的女儿,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的。

后来也是孝庄皇太后为了拉拢索尼、遏必隆一起对付鳌拜,让康熙分别娶了索尼的孙女和遏必隆的女儿当皇后,算是开了先例。

2、交泰殿里面放着清朝皇帝的印玺,总共有二十五方,称为二十五宝,是由乾隆指定的。

乾隆本人也非常喜欢印章,总共制作了大概有1800多方,留存下来的也有1000多方。而且,有了印章也喜欢用。看到好的书画,就在上面盖章或者题字。(下图,子明卷,留白的地方全填满了)

3、交泰殿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传说明朝时利玛窦也曾经在交泰殿制作过一口大钟,鸣钟的时候,会有铜人在沙盘里写下“天下太平”四个字。


六、坤宁宫

1、坤宁宫在明朝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在这里发生过一起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宫女主导的政变。(具体的情况可以看百科 壬寅宫变_百度百科)。

2、明朝末代崇祯皇帝的周皇后,是在坤宁宫上吊自杀死的。

3、清朝入关之后,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每天都要在这里杀两头纯黑毛色的猪祭祀。坤宁宫里面有三口大锅,两口用来煮肉,一口用来蒸切糕,都是祭祀用的。好像是光绪帝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改为每天杀一头猪。

煮出来的肉祭过神之后,会分给当值的侍卫、翻译吃掉。大的祭祀典礼,也会赏赐给官员吃。但是这种肉是白水煮肉,没加调料的,不怎么好吃,所以有些官员会在袖子里面装一点盐,撒一点好入口些。

坤宁宫前面类似图中这样的石台,是萨满教用来祭天的。杀猪后取猪下水切碎,和碎米拌在一起,喂乌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