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上,城阳王刘章是自尽而死的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

此诗只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

汉高祖十二年(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后他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在这首诗创作的前几年,新建的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国内反叛实力伺机而动,整个国家摇摇欲坠。

刘邦在这时返回到了故乡,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换来了如今的荣华,而各方势力又正欲把这个他亲手打造的帝国推向深渊,想必刘邦在吟唱这首诗歌时必是怀着一股被悲凉掩盖的豪气。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风歌》,以刘邦的这首苍凉古朴,豪迈的诗为剧名,是北京海润荣天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电视剧,由黄健中执导,吕良伟、王姬、张光北等主演。

讲述了两千一百八十年前,西汉王朝的汉文帝刘恒崇尚勤政节俭、以仁德治天下的故事。

在他执政的二十三年中,对内,废除自商周以来施行的黥字、剁脚等残酷肉刑,废关传,鼓励农耕,发展人口,是历代封建王朝中第一个在全国全免田租的皇帝。

对外,一面坚持与匈奴和亲,一面屯垦戍边、强边固土,他与继承他帝业的儿子刘启统治的时期,被后人称为文景之治或文景盛世。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刘彻走向鼎盛强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刘邦剪除异姓王后,却因为在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

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对那些为高祖侍寝而得宠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吕太后非常嫉妒气愤,因为就是她们在,她失宠了,这也要怪刘邦,太厚此薄彼了,不过吕雉的仇恨之火还是压抑了很久的。

就把她们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由于极少见高祖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到代国,成为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国。

吕雉在作为皇太后时,大权独揽,开启了刘邦妻子吕后执掌朝政十五年的漫长时期。

在她执政期间,吕家普遍封官,吕氏势力横行,天下理论上是刘家的,实际刘姓诸王普遍被打压。

她一死去后,刘氏封王纷纷反抗,陈平,周勃等臣仍拥立刘氏。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在一系列紧张的氛围,刀光剑影中,终于取得了胜利。

然而,刘氏和朝臣太害怕外戚专权的悲剧再次重演了,同时他们认为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

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经过分析,一致认为刘恒之母薄姬家人势力单薄,且性格柔和。

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由此才有了汉文帝。

这段历史大致是真实的,当然文学艺术创作,与真实的历史是有些出入的。

之后,本人的主人公刘章再次出场了。

前面说到,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朱虚侯刘章功劳最大,关键时刻敢作敢当,敢打敢拼,为光复刘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平也许诺事成之后他是首功,会奏请皇帝分封他为赵王。

然后,事成之后,丞相陈平和汉文帝刘恒,权衡利弊,为避免诸侯王势力坐大,没给他封赵王,只是封了个城阳王,想到汉文帝和丞相陈平的“背信弃义,为诛灭诸吕他不但功劳最大,还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儿,却落得这个结果。

作为一个血性汉子,于是他终于怒了,回到封地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私造铜钱,引起货币混乱,最终被汉文帝察觉,先发制人,把他给打败了。

并推心置腹说不封他为赵王的原因,诛杀诸吕过程中,功劳很大的很多,他的封地大了,别人的封地也不能小,大汉也没那么多封地可以封了,作为皇帝,他太难了。

城阳王刘章说:事已至此,请陛下赐死。刘恒却说不杀他,但是再也不信任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