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四要素是什么?

快,急用!

应该为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扩展资料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3、情节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环境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以及场景等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4
(一) 人物。人物形象是一篇小说的主心骨,一篇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 物是否逼真,形象是否饱满。它要求作者通过白描、比喻、衬托、对话、动作、心态描绘等手法,深刻地、丰富地、“莎士比亚”化地再现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作者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以及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物形象悄悄流入读者心的。如何刻画人物?鲁迅的“综合法”比较实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讯全集》第6 卷423页),“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全集》第4卷394页)。为什么“拼凑起来的角色”比较形象呢?因为写小说不能拘泥于真人真事,小说中的人物必须典型化。而典型化——则要从生活中的很多个同类原型中去“去粗取精”,把取来的 同类的“精”集中到所创作的人物身上,使其性格比生活中的更鲜明,更突出。也就是说从生 活的美升华到艺术的美,从生活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的真实。比如《阿Q正传》中的阿Q,他是鲁迅从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阿Q同类中抽象出来的,既象这个,又象那个,可又谁都不象,是真正典型化了的、性格化了的、艺术化了的“这一个”。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鲁迅的这种人物“拼凑”,既是从生活中来,又是再创造。它不是简单地一加一等于二,不是物理量变,而是化学质变,就似二氢加一氧,变成了既不是氢又不 是氧的“水”——一个完全崭新的“人物”。
(二)情节。它是小说第二要素。什么叫作情节呢?高尔基说:“即人物之间的 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一句话,情节是人物的历史。人物性格的发展靠情节,人物故事的开展靠情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靠情节。可以这么说,情节是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因素,情节愈生动,创作出来的人物也就愈鲜明。高尔基的《母亲》、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均是情节围着人物转:为人物成长作铺垫,为人物性格冲突、蜕变提供天地。因此,展现出来的每个人物,莫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情节既为人物服务,就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不论是疾风暴雨式的惊险情节,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情节,不论是情节的因果性、必然性,还是情节的偶然性、突发性,都不能架 空设想、主观臆断,而是源于生活,在生活里筛选、提炼、加工、改造,真正成为人物发展的历史和性格成长的必然归宿。当代女作家池莉写的《烦恼人生》,是通过主人翁印家厚一天流水帐似的、亲身感受到的烦恼——编排成各种各样的情节,然后从容不迫地、一个又一个地展现出来。用“一天”的微观,表达了“一生”的宏观;以一个人的“小世界”,看到了千万人的“大世界”。它之所以能给读者这么深的印象和感受,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情节,都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的。凡在城市生活过的人、特别是普通工人、 小公务员或多或少都有这类体验。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设计任何一篇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时,都要注意它的生活化。情节越贴近生活,越能丰富、深 化人物,越能体现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三)细节。它是小说的第三要素。如果说情节是一个人的骨架,那么细节就 是附于骨架上的血肉。如果只有好的情节,细节不丰满,那描绘出来的人物,就象得了贫血症、干瘦症,苍白无力,站不起来。所以,著名作家李准说:“情节好办,细节难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再好的情节都是靠细节组合的,细节真实,情节才真实;细节生活化,情节才会避免概念、公式化,才会把读者带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去。请看《三国演义》573页中的一段:“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乘风而去。”上面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个情节里的最后一个细节:那云长的醉态语言 ,云长一手持刀一手拉鲁肃去江边的气势,云长立于船上的告别,以及吕蒙、甘宁按兵不敢动,鲁肃吓得说不出话的样子……把“单刀赴会”这个情节的结局推向了高潮,真是尾声 的 “老虎尾巴”:惊险、紧张、有力!关云长和鲁肃的形象也就活鲜鲜地从字里行间跳出来了。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些组成情节的最小单位,无论是行动细节、心理细节、对话细节、肖像细节、表情细节、环境细节,等等,只能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休息中来,从各类人物的言行、喜怒、心理活动中来,必须紧紧围绕展示人物性格的中心情节,必须注意它的生活性、准确性,它才能把人物雕塑得血肉丰满,有声有色!

(四)环境。它是小说的第四要素。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形成,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渲染,均离不开所设想的环境。环境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生存周围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指人物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条件。这两个环境是描绘人物的空间,是情节、细节的依托。只有善于描绘这两个环境的作者,才能运用环境所赋予的背景、形态、气氛、结构、色彩,把小说写得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当代作家贾平凹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好。他写的《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商州三录》、《浮躁》等小说,充分利用了他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把当地黄荡荡的高原,野犷的浪漫风景,粗线条的房屋建筑,富有色彩的器具摆设,以及民间的礼仪、歌谣、祀奠、占卜等等,均涂绘在小说的政治大背景上,并在这个背景的沉重色调中,画他心中各种各样的人物,画小农心态的角色在改革大潮中表演的一幕幕悲剧和喜剧。请看下面《腊月 ·正月》的一段摘录:
“这地方很小,却是商州的一大名镇。南面是秦岭;秦岭多逶迤,于此却平缓,孤零零地聚 结了一座石峰。这石峰若在字形里,便是一个“商”字,若在人形里,便是一个坐 翁。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秦时,商山四皓: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避乱隐居在此,饥食紫芝,渴饮石泉,而名留青史。于是,地以人传,这地方就狭小到了恰好,偏远到了恰好,商州哪个不知呢?镇前又有水,水中无龙,却生大娃娃鱼,水便也‘则名’,竟将这黄河西岸的陕西一片土地化拙为秀,硬是归于长江流域去了。
地灵人杰,这是必然的。六十一岁的韩玄子,常常就为此激动。他家藏一本《商州方志》, 闲 时便戴了个断腿儿花镜细细吟读;满肚有了经纶,便知前朝后代之典故和正史野史之趣闻, 至于商州八景,此镇八景,更是没有不洞明的。镇上的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 以一 到 冬天,起来早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了雾了,并不 怎么知其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来的,何人也?只是他韩玄子!”
贾平凹的这段环境描写:自然形态,历历在如目;历史痕迹,娓娓道来;社会状况,景物之 中 。而人物,过去的与现在的,本地农民和在职乡干部,在这环境里与山、水、石一起,自 自然然地浮现眼前,而主人公之一韩玄子,就象雾中人,在雾气慢慢消散之后,迈着方步出台了,这就是以景衬人,以人抒景,情景结合,相得盖彰吧。
以上谈的四要素,是小说的主要基因,若这四个方面掌握住了,无论写那种类型、那种形式 的小说,就算初步入门了。
第2个回答  2007-01-25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小说没有四要素..只有三要素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参考资料:小说三要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1-25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