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9
这两天,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一定被这个讲座视频刷屏了。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 育儿 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 “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 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 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1、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

2、如何训练孩子?

3、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从遏制食欲开始

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让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吃苦”

老师、家长 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 社会 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 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 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当孩子大了,你遇到问题了,孩子也走开?学着你的处理方式来面对问题?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长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还用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可能短期内有效。

“打、骂、说教、走开”,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长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时,你的“打、骂、说教、走开”,对他还会有效果吗?

一旦想明白这些,你就是时候学一学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 育儿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具有 很强的实操性 ,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 ,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采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 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 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 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 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 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谁。反正俺从孩子小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听话学习好。从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长大,明天他陪你到老。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个糊涂虫。不能把今天的应有的幸福放弃去换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这是舍近求远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思想。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总拿小树苗不修理不会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发现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会尽力长到最好。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任性的另一个名词叫做:作,作的结果会怎么样,友友们懂的。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 汽车 ,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正确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因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会走路时的抗议方式就是大哭大闹摔东西打滚儿,家长要是就此服软认输,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那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就会变得无法管教,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边帮忙,这是大背景。这种方法我用过,在孩子二岁左右的时候,用过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哭闹,我把长辈赶走,谁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气都没用。我就看着她哭,中间给她擦个脸,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稳就试着说道理,等你说的时候他继续闹,我就不啃声。等待下次机会。最终他心态平稳,但还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在怀里给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这时候他就会道歉了,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并且我非常爱他,并亲亲他。之后和他一起做 游戏 。现在我家孩子四岁。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都不会再闹,只是有些东西是他特别喜欢的,我就买给他,但是前提是我会给他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才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