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巨人的陨落》是一本怎样的书?

如题所述

这是麋鹿超级超级喜欢的一本书--------


题记:后代子孙永远也不会知晓当初战争中零星冲突的悲惨情况;事实上,一无所知反而最好。真正的战争永远会隐没于历史的黑暗面。——沃尔特·惠特曼


但《巨人的陨落》却并不想让我们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段历史。相反,作者肯·福莱特以其精妙的构思和宏大的叙事最大程度地还原了100年前那段云诡波谲的岁月,为21世纪的读者奉上一道史诗级盛筵。作为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部作品背景设定庞大开阔、场景刻画客观细致、人物塑造生动鲜明、情节推进高潮迭起,有时代伟人们对于未来美好世界的期许与努力,有普通政客们的尔虞我诈和虚与委蛇,也有无辜平民们的辛苦劳作与艰难为生;面对势不可挡的战争,人们无可奈何,却又坚强面对,并不断追问战争与和平的终极意义。


01 宏大的叙事背景和精妙的情节推进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标志着宗教权威的终结,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被视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此后,宗教权威被世俗权威取代,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 念形成。拿破仑1815年战败后,维也纳和会确立了以五个强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普鲁士和俄国之间“力量均衡”为基础的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超过三十多次的会见,使这个集团(五大强国)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领袖俱乐部,通过这些会见,它们为新欧洲国家的独立和对殖民国家对非洲的瓜分赋予了合法性”

《国际关系精要》---卡伦·明斯特 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著


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工业化,在带来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之间势力发展的强烈不均,从而对欧洲及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英国是工业化的领头羊,中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贵族则逐渐丧失权利;1870年意大利实现统一后,普鲁士在1871年将39个分裂的部分统一为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德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欧洲均衡,更使得各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上矛盾重重。


德国“后来居上”,并逐渐成为欧洲核心。很多德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外交承认和地位”。当1914年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到暗杀时,德国极力怂恿盟友奥地利痛击塞尔维亚。对当时已经形成几大联盟体系的欧洲来说,萨拉热窝的枪声一旦打响,盟国之间就必须履行承诺,整个欧洲大陆从此陷入战争。


《巨人的陨落》即以这一阶段的欧洲以及这场影响了当时世界面貌和无数人命运的战争为主题。理顺了历史背景后,小说里出场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就显得脉络清晰了。

美国读者画的部分书中人物漫画像

 

全书共有125个人物出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国,其中22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主角包括美国的政治精英杜瓦家族、俄裔美籍新贵维亚洛夫家族、英国老牌贵族菲茨赫伯特家族、普鲁士时期就声名显赫的冯·乌尔里希家族,以及阿伯罗温的矿工家庭威廉姆斯一家和一对贫困潦倒的俄国兄弟。

 

故事从刚满13周岁的少年矿工比利·威廉姆斯第一次下矿井工作开始,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反映出1911年6月到1924年1月那段云诡波谲的历史。


历史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士兵们在战争中忍受着堑壕战的消耗和毒气战的恐怖;超过850万士兵和150万平民丧生。奥斯曼帝国被解体,战胜方操纵和控制着新国家的成立,所制造的矛盾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中东地区的国家间和平。


小说中,主角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所改变。战争不仅使欧洲大陆的保守秩序一去不返,推翻沙皇后新的意识形态更是深远地影响了日后的世界政治。


02 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妙绝伦的情节线索


在 这本接近6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作者肯•福莱特使用了其一以贯之的“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不悖,穿插进行。在作者建构出的世界中,虚拟的小说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跟随着主角们的脚步,读者得以在内心重塑对那段历史的感观,从而缅怀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历史。


比如,在菲茨赫伯特伯爵的座上宾中,就包括大卫•劳埃德•乔治和温斯顿•丘吉尔这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还有国王乔治五世和他的玛丽皇后;德国外交官沃 尔特上了战场后,在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将军的指挥下为祖国的荣誉而战;学法律的美国大学生格斯•杜瓦以在白宫工作为荣,为伍德罗•威尔逊总统鞍前马后,并极 力践行其“十四点原则”;普梯洛夫机械厂工人格雷戈里在动荡不安的圣彼得堡紧紧追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成为了一名布尔什维克。

 

1917年7月4日 圣彼得堡街头


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刻画时,作者表现出了严谨的写作方式与治学态度,以对列宁的刻画为例:


他个子很矮,人很结实,衣着整洁,却有失优雅,因为过于忙碌没时间打扮自己。他对吃的、喝的、住的,甚至钱财全无兴趣。所有时间都消耗在政治上。他总是在争论各种政治问题,写政治文章,一边思考一边做政治笔记。列宁是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情节上,作者尽最大努力与史实契合。作者在致谢部分称,多位历史学家为本书提供了咨询;为了写好妇女争取权益的情节,作者专门请教了军人妻子分居津贴方面的专家;而为了全方位向读者展现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作者甚至不厌其烦地请教香槟酒、机车车轮等领域的专家。

 

从主角们的口中,读者可以得知“施里芬计划”制定的初衷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而通过几位战争亲临者的眼睛,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从格雷戈里的经历中,读者可以知道,俄国人民是多么期待“十月革命”的到来……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历史的精彩表现的淋漓尽致。


03 生动的人物塑造及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一部宏伟的史诗级巨著,生动、鲜明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必不可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巨人的陨落》可谓一战版的《战争与和平》:小说对欧洲 几大强国中各个阶级的现实生活都有所体现,人物刻画精准细腻,对场景的描绘生动到位,令读者身临其境;并通过主角的视角流露出对人性的关怀,撼动人心。


在英国,贵族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菲茨“十分珍视传统”:“他认为没有任何人类已知的传统胜过君主、贵族、商人和农民这种安定舒适的秩序。”

 

他在阿伯罗温的乡间别墅讨好国王,在衣香鬓影的宴会上左右逢源、极力维护自己作为贵族的荣光;娶到妻子碧——一位脾气暴虐、任性鞭挞自己下人的俄国公主——既因为痴迷于她的美色,更有理性的动机:从业已衰败的俄国皇室手中继承大片的土地,“他梦想着创立一个大英俄王朝,统治地球上的大片土地,就像哈布斯堡王朝几个世纪里统治了欧洲部分地区一样。”


他的妹妹茉黛女勋爵却性格叛逆、追求自由,热衷于女权运动和自由思想,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年轻的德国外交官沃尔特•冯•乌尔里希,并在英德两国已经交战之时,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沃尔特私定终身。

 

从长远来看,茉黛的选择是正确的;沃尔特虽然出身于普鲁士时期就声名显赫的冯•乌尔里希家族,但谦虚严谨、务实客观,他爱自己的祖国,但也能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展的潮流。


这是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沃尔特的耳边传来阵阵鸟鸣。附近有个尚未遭到炮击的果园,苹果花开满枝头。人类数以百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使大地上的美景变成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时间绝无仅有。沃尔特觉得灾难必然降临,也许人类终将彻底毁灭自己,然后把整个世界留给这些鸟和树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但他的父亲却是个老顽固——“他信奉君主制,对普鲁士军事传统情有独钟”;“他刻板冷酷,从不轻易妥协。而且他肚量小,思想过时,不讲道理,还坚持不肯改掉这些毛病,冥顽不灵,却还沾沾自喜,这些都让沃尔特烦恼。”

 

而正是“弥漫在整个欧洲的父辈的愚蠢,最终导致了索姆河的大屠杀。这是沃尔特无法原谅的。”

 

年轻的沃尔特认为,德国应该成为现代国家,实现人人平等。跟他父亲一样,他为自己国家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为勤奋高效的德国人骄傲。

 

但他也为他们应该“从自由的美国人那里学习民主,从狡猾的英国人那里学习外交策略,从时尚的法国人那里学习高雅的生活艺术。”


04 悉心考究的细节与构思精妙的布局


与《战争与和平》相似,《巨人的陨落》中很多精彩的细节悉心考究,值得读者反复品味、思考。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屡屡惊叹于作者在一本书中将如此众多的人物安排进平行时空的能力---当碧公主沾沾自喜地在丈夫面前回忆自己那拥有无尽的财富、任性放纵的童年时,讲到自己的儿时经历:家族的长辈带她去看三个农民受绞刑,以暴虐和镇压为她进行权力的启蒙。她又怎能预料到,这三个农民之一,正是俄国别斯科夫兄弟的父亲;目睹了父亲惨剧的哥哥格雷戈里最终成长为布尔什维 克军队政委,在列宁的带领下亲手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呢。

 


这即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将线索安插进恢弘的作品中,并井然有序地铺陈情节。细节方面则处处彰显作者的精心雕琢——


书中对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风貌做了全景式展现:奢华荼蘼的贵族聚会厅、金碧辉煌的帝国皇宫、恢弘雄伟的教堂、昏暗的歌剧院包厢中流淌着上流社会的情欲和秘密;不同阶层的人喜爱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平民们则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度日。


同样值得肯定的还有作者客观冷静的描述。自由主义倾向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这样批评:“布尔什维克有了正确的理念,却不能成功付诸实践。”作者在小说中,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后,也以同样冷静的笔触评价布尔什维克革命:“革命并非只是简单地摆脱身上的枷锁。如果这一切只是带来暴力的狂欢,那么不久后人们就会嚷着要回到过去的制度。”


1906年温斯顿·丘吉尔和德皇威廉二世


写到温斯顿•丘吉尔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应该被扼杀在摇篮里’,温斯顿看上去若有所思,‘扼 杀在摇篮里。’他重复道,对这种说法很是满意。菲茨控制住自己的厌烦情绪。有时候,温斯顿以为自己设想出了某种政策,实际上不过是在他脑子里打造了一个新词儿而已。”

 

这样雕琢自己的词汇,难怪丘吉尔“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还在1953年以《不需要战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与真实的历史相呼应的小细节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茉黛在与朋友约翰尼勋爵交谈时谈到宏观经济学家凯恩斯,暗示了凯恩斯是同性恋的事实;沃尔特觐见德皇时,发现他的左臂袖管空空如也——作者连德皇威廉二世因为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而患有厄尔布氏麻痹症、左臂萎缩都考究的一清二楚。


05 用浪漫主义笔法书写爱情,现实主义笔法书写政治


对战争与和平意义的思考,催生了对人和人性的尊重。除了描写尔虞我诈的政治,对爱情的描写,同样是作者的擅长所在。无论是出身于英国贵族的茉黛在战争期间与敌对国家公民沃尔特的跨越国家、信仰、政治的爱情,还是菲茨与涉世未深的艾瑟尔•威廉姆斯在庄园长廊里的意乱情迷,或者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贫穷的格雷戈里与从乡下来圣彼得堡讨生活的卡捷琳娜的相濡以沫,都让人在战争的硝烟和无奈中,嗅到了一丝温情与希望。

 


无论战争如何进行,生活总得继续。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异常感动:战争,除了疯狂的进攻,更多的,还有徒劳无益的等待;在休战期间的某个圣诞节,双方的战士们“全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 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作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互相交谈着……他们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还拿出香烟给对方,想方设法说清楚意思……”


走出战壕,跨过铁丝网,进入无人区,休战中的战士们互道的这声“圣诞快乐”,是多么弥足珍贵!



06 巨人已陨落,那谁将崛起?


战争结束后,比利•威廉姆斯回到了阿伯罗温。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在漆黑一片的矿井下,只能靠耶稣的力量战胜恐惧的那个少年。面对着欢迎他归来的乡亲们,比利说:


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记得人们曾经习惯说是上帝派富人在这个地球上统治我们这些等级低下的人。战争纠正了这种错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什维克接管俄国,社会民主党掌控德国。


当1924年的英国选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工党政府时,威廉姆斯姐弟同时入选工党议员。也许政客们在会议桌前作出决定的现状还没有完全改变,但世界政治的另一面正在逐渐显现:全国服装工人总工会、独立工党、罢工、停工和街头游行。

 


一战期间,在工厂工作的女性

 

维持欧洲“均势”的巨人已经陨落,那么,谁将崛起?作为读者,我谨在此做一些大胆的回答:


【在世界层面】

以“十四点原则”为核心的理想主义为指引,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倡导建立国家间组织--国际联盟,哪怕日后的事实表明,“国际联盟”有着种种缺陷。

但是,以新的国际秩序而不仅仅是战争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理念正在形成,在此后的世界,协商和仲裁将逐渐代替战争,这,是正义的崛起。


【在国家层面】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有的只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在战场上送命。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压榨着几代德国人,摧毁了德国的经济、也酝酿了无尽的仇恨,从而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机会。

但是,具有帝国荣光的“巨人”已然陨落,国家主权平等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布尔什维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更深远的影响着世界,这,是自由的崛起。


【在个人层面】

小说的最后一幕,是艾瑟尔•威廉姆斯在威斯敏斯特宫里与菲茨狭路相逢。在泰-格温时,她还是他的仆人,那时的她“必须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过去”。

而现在,她往前迈了一步,而他无奈地站到一旁。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已然陨落,拥有平等人格的个人正在崛起;正如茉黛相信的:战后的世界,每个人,男人和女人,都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矿工联合会”已在保护未成年工人的利益;免费图书馆会有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讲座。这,是人性的崛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31

作为一名理科学渣,不得不承认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小白,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我知之甚少。可是最近非常火的一部小说《巨人的陨落》却是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六个家庭因战争的兴衰变化和情感纠葛。

在看书之前我因是英国小说而畏惧,因为我经常被外国小说中冗长难记的人名而困扰,也常常因无法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而止步。所以我基本上很少读外国小说。

可是这本小说宣传页上的文字吸引到了我,“”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看完的超级巨著“”这句话让我不禁对这套书有了好奇之心,要知道这套书是有三本,每本都有三百多页,我很难想象是有什么魔力吸引到读者阅读这么快。

拿到书之后我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尽管工作很忙,我不得不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但是三本书我也仅仅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去读完。对于一个不爱读外国小说的人来说,这真的算是很快的速度,之所以让我这么快读完,我想最主要的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到了我而且书中也有很多很难记的人员,可是这本书在后面贴心地给我们配上人物表,还对应真实的历史人物,严谨和贴心让我佩服。。








因为对一战了解不多,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我并不知道,还有很多历史事件我也没有过分去关注,我比较注重的是故事情节。

在这种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爱情故事,特别能牵动我们的心弦,这本书中的的两个爱情故事都特别吸引人。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人翁是菲茨伯爵和艾瑟尔?威廉姆斯,茉黛女勋爵和德国贵族外交官沃尔特。

1.菲茨伯爵和艾瑟尔?威廉姆斯

菲茨伯爵在英国富豪榜上排第九位,他不用做任何事便可挣得巨额收入。他一出场作者福莱特给他描述的是英俊潇洒,善良有才的高达形象.他对妹妹茉黛女勋爵特别娇宠。他和妻子碧公主的婚姻是一桩英饿联姻,他对碧公主是一见钟情,还替碧公主的无能哥哥和酒鬼父亲偿还了债务。

我根本不会想到后来的故事情节是他爱上了自己的女管家艾瑟尔?威廉姆斯。艾瑟尔?威廉姆斯出生于普通的工人阶层,她年轻貌美,他拒绝她长大的那个小镇上的所有小伙子的求爱,别人说她是留不住的艾瑟尔,可是她却爱上了有妇之夫菲茨伯爵并怀上私生子。

可是结局是在得知妻子和情人同时怀孕时,看似善良的菲茨伯爵却冷酷无情选择抛弃情人艾瑟尔。前后的对比让我们更深刻看到上流社会人性的冷酷和绝情平民百姓的可怜和卑微。

可是他的抛弃却成就了后来的艾瑟尔。

被抛弃后艾瑟尔固执腐朽的父亲把她当成家庭的耻辱,后来她被迫孤身一人来到伦敦,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而且她前主人也是她的仇人菲茨的妹妹,茉黛女勋爵,带她走上了为妇女权力奋斗的道路。而菲茨伯爵后来也上了战场,只不过是继续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军官。

最后的最后艾瑟尔成为一名工会议员,而菲茨伯爵还是伯爵,只是当他带着自己和碧公主的孩子和艾瑟尔在台阶上相遇时,他不得不为她让路。

这一结局意味着战争改变了曾经的社会格局,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2.茉黛女勋爵和德国贵族外交官沃尔特。

他们认识于一场聚会,本该是门当户对特别般配的一对,但是因为战争。不同的政治立场,他们的爱情被双方长辈阻挠。沃尔特的父亲甚至威胁茉黛:在一战这种前提下,如果沃尔特和敌对国的女人结婚,他将被视为背叛自己的祖国,不仅丢失工作没有了美好的政治前景,自己还将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可是在英德开战前开战前他们还是秘密地结了婚,在开战的五年中总共就见过两次面。

茉黛女勋爵后来致力于妇女权利的奋斗道路,而沃尔特也一直在战前四处奔走呼吁和平,努力说服自己祖国,希望各国间能够达成和解。

五年后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和英国人成了仇人,可是他们却决心将两人结婚的事实公之与众,茉黛选择在报纸宣布了她和沃尔特的婚事。结局是茉黛被驱逐出了英国上层阶级,沃尔特也失去了他在外交部的大好前途。

所以最后的最后茉黛从一个为女权奋斗的女勋爵变成一个为柴米油盐卖唱的家庭主妇,可是她并不后悔。

原本毫无牵连的人物却因为战争了有了关系,在故事的结尾你会发现很多人的身份到最后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高高在上的上流人士最终沦落成了普通人,而普通的工人阶级却争得了主导权。小说的开头还在将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可是结尾却又在将英国新议会上工会的人数位居第二。这是上册开始的1911年到下册结束的1923年,这个故事整整跨越了12年一战前后的变化,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这样前后对比,写出了巨人的陨落的具体深意。

曾经高高在上的封建上流社会思想在陨落,而新潮流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在崛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