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如题所述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 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与“个体学习”不同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相性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班级人数多,课堂上很难兼顾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大幅度增加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形成不同程度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不少低效现象,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并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以下我以《外研社》初三上英语教学课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做以分析。
《外研社》初三年级第一学期 Module 6 Unit 2 Save our world 是一篇阅读课文。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该课文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出示一张“双手捧起地球”的照片,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t means?要求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2~3分钟的小组讨论。讨论之后,我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It means the earth is our home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We live on the earth. We should love our home ——the earth. 然后,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讨论下面的问题: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 进而引出新授内容。
其次,在讲授新课环节,出示有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森林遭无限度的砍伐以及藏羚羊等珍惜动物濒临灭绝的图片,接着播放该课的课文录音,并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 Why is the earth important to people?
2. What problems ar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3. How can we save the earth?
我放两遍录音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简单讲解课文中的疑难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导入环节所展示的图片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the polluting of air,water and land,the dying out of animals,the desertification of land, . . .)。
接着,我组织学生针对如下思考题进行第三次小组讨论:
1. Is there any pollution in our school?
2. What can we do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 and beautiful?
讨论结束后,每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各小组写一份有关校园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以及保护校园环境的具体措施。
我原以为这样的课堂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留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还使他们学到不少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课外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低效现象。
现象一:学生的合作浮于表面
当我出示“双手捧起地球”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就 “What do you think it means?”这一问题展开2~3分钟的小组讨论时,学生马上聚在了一起,但说来说去,也就说了那么几句话: This is the earth. It is our home. We live on the earth. We love our earth.当要求学生围绕“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earth?”展开第二次小组讨论时,学生除了说一些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内容了。当我第三次要求学生合作讨论“Is there any pollution in our school? What can we do to make our school clean and beautiful?”时,由于缺少课前调查的准备环节,学生的讨论内容相当肤浅。总之,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把握得不够到位,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另外,学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活动之前没有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导致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无话可说。
现象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而另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学习活动都漠不关心。每个小组六名成员,语言能力较强的三名学生发言次数至少三次以上;而基础差的学生两名学生则是一言不发,只是坐在那里当听众。
反思:小组活动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接纳宽容的课堂气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程度。学习较差的学生能减轻思想负担、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要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教师必须经常性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与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现象三: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
由于在合作学习分组时,我采取按座位自然分组的方法,没有考虑到小组中各成员的个体差异以及均衡搭配,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也没有采取轮换制。因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的“常任”报告员。上课时我怕影响教学效果和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担任报告员角色,因此是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是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多给他们一点鼓励。
通过对第一次教学实践的反思,我对第二次教学实践作了适当调整。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之前,加强了学生的课前合作学习的指导,我给每个小组的六名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分工加以细化:
一.我给每个小组两名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的任务是“采访你的家长和周围的同学,列出你的家庭和班级里有哪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这些学生基础不好,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只充当旁观者。但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以往的不同,没有难度,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不但注意到了自己的行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学会了一系列的相关词汇和短语。例如: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 reduce, reuse,save energy 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就为下一步的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我给每个小组中两名基础中等的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掌握有关环保的词汇的基础上,把基础较差的同学所列出的现象加以汇总,并做成调查问卷,要求至少对本组中的二至三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问卷的信息填写完整;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对其他组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三.对于每个小组中两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积极踊跃发言的同学布置了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把自己小组的调查问卷加以整理,就同学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对同学们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代表本小组阐述观点。要求学生进行两人交流,互相把调查的结果报告给搭档,报告者尝试将记录的信息报告出来,而搭档则需要聆听报告者的叙述,并帮助他纠正语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通过看书、上网或请教父母等各种途径搜集世界各国环保举措的情况,我国“绿色校园”的建设,以及同学们如何为使我们的学校能为“绿色学校”做出自己的努力,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利用所学习过的重点句型,例如be careful about the environment, stop...from polluting the air,It is important...to do something写出了观点新颖,语言优美的演讲稿。最后经过小组推荐,其中一名学生在全班面前做最终报告。
经过合理安排,小组每个成员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他们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水平能力基础上去认真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来,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词汇,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去做更多的训练。第二次小组活动准备较为充分,为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热身”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本课的学习之中。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到学生地讨论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整个活动学生们讨论的内容积极,活泼有趣,课堂气氛热烈,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们不但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目标,他们还就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加强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课堂上基本没有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发言踊跃,基础不好的学生低头静听”或者是“重任一头压,一头轻飘飘”的现象。
第二次的合作学习避免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学生当“观众”的现象。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既锻炼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地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增强了学生“保护地球,爱护校园”的意识,比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实践,反思和再实践,使我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两堂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学生对问题了解不深,交流浮于表面,或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说起。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前没有思考问题,或者独立思考能力弱。在小组学习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才能避免从众心理。这样也可以给那些不爱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因此,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可以为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启示二: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水平及性格特点,我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启示三:各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在分组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即将开始的活动进行说明,向学生交代他们要在小组活动中做什么。分工合作能“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小组内交流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一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意见;在听别人发表意见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而且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够听出重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轻声交流,这样可避免互相干扰,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启示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合作学习把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态度,并对此作出恰当的评。这样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有效的评价是成功的保障,能促进一个人乃至整个小组的学习,对缩小两极分化效果尤为明显。
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合适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地提高课堂效率”这一问题。通过自己具体实践的两次小组合作的不同效果,使我认识到:如果教师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通过实践和反思,小组合作式学习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互相鼓励,互相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