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喜欢上16岁少女,知县写词讥讽最后结局如何?

如题所述

最后知县让这名和尚和少女结婚了。以前仓央嘉措做和尚时都曾经说过“世间安得双全法”,这说明出家的和尚内心还是保存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并不是对感情一无所知。苏轼曾经在杭州做官的时候,碰见过一个案子,当时有个和尚为情所困,最后杀了人,苏轼最后判了和尚死罪,还一口气写了一首诗,感叹世风日下,和尚出家了还留恋凡尘。历史上和尚陷于感情的例子,不止这两例。古书中曾经记录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当时有一个大家闺秀柳舍春,当时她只有16岁,但是因为从小身子就不好,所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庙中祈福,希望能保佑自己健康平安。柳舍春非常美丽大方,身姿又十分娇弱,寺庙中的小和尚一看到她就被她迷住了。这名和尚还专门为她写了一个祝祷词。词中表面上是在写江南的春色,他在诗中说柳树嫩绿,没有成形,枝叶柔软,这就是在写柳舍春身姿娇弱,就像嫩芽,最后小和尚在诗的结尾写了“留取待,春深。”他将这首诗交给了柳舍春,柳舍春一看这首诗就明白了小和尚的意思,小和尚是在跟自己隐晦的表白呢。虽然她觉得这个小和尚也挺可爱的,但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的心意,于是十分苦恼。最终家人发现了小和尚和她之间的事,就将小和尚告上公堂,希望小和尚不要再耽误自己的女儿。而当时的知县感觉这案子十分新鲜,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问清楚明白之后,他觉得这小和尚不适合再继续呆在寺庙里,和这姑娘成亲也是美食一桩,就让他们两个结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9

300多年前仓央嘉措说了一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道出了自己的无奈,也感动了世人。只是其实这种无奈,或许并非只有仓央嘉措一人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出家人也并非只有他一个。



当年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就曾判过一个案子,一位和尚因情杀人,最后苏轼判了他斩立决,还一气之下写了首《踏莎行》,感叹“空空色色今何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个这样的事件,只是最终的结果是喜剧的。

《尧山堂外纪》中记录了一样一段趣事。明朝有位富家千金名叫柳舍春,年芳16岁,当时身染重疾病去庙中祈福。此女温良大方,一来二去,庙中的小和尚便暗生情愫,但却苦于自己的身份无法表白。

于是小和尚便把自己的心意写在一个祝祷词中,词是这样写的:江南柳,嫩绿未成形,枝软不堪轻折取,黄鹂飞上力难禁,留取待,春深。从这首词来看,小和尚还是颇有点文采的。全词写的是一派江南早春之景,柳芽未成形,柳枝还嫩绿经不起折取,黄鹂飞上枝头也让它不堪承受。最后6个字,“留取待,春深”是表示自己愿意等待对方点头,可谓一片真情。

柳舍春听了这首词,心里是万般愁绪,一方面自己也是有情的,另一方面对方的身份又十分尴尬,于是整日将这首词念叨着。这件事被柳舍春的父母知道了,十分震怒,于是便将其张上了公堂,告他个思凡之罪。

知县是大将方国珍,头一回见这么稀奇的案子,看着这小和尚和他写的那首词,也依原韵和了一首:江南竹,巧匠作为筒,付与法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方知色是空。与小和尚前词相比,这首词也是首妙诗,满满的嘲笑和讥讽。

小和尚写的是江南柳,知县写的是江南竹,竹子做成经筒,对方天天对着,却不知色即是空的道理。念完此词知县就打算判小和尚之罪,小和尚自知难逃一劫,于是求知县让他再作一词。知县好奇他还能有什么花样,便同意了。

第2个回答  2019-10-08
他们用三首词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最后和尚还了俗,知县也成全了他和姑娘的婚事。
第3个回答  2019-10-09
最后被和尚的一番言论所说服所以结局美好,和姑娘在一起了
第4个回答  2019-10-09
同情起小和尚了,于是将富家千金叫来,命和尚还俗,成全了他和姑娘。因为这最后一首江南月之作,小和尚化险为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