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3徕卡M3

如题所述

Leica M3,一款在1954年科隆举办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发布的旁轴名机,至今仍备受推崇。尽管已发展至具备AE功能的M7,但M3的历史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M3在改进了Leica BARNACK Model的诸多不足后诞生,首先在镜头卡口上进行了改进,由旋入式的螺丝口(L口)改为插入式的M口,使得更换镜头更为迅速。取景窗从双眼式改为单眼式,内含50MM、90MM、135MM取景框,并具备视差自动补偿系统。取景窗采用精密的三棱镜胶合结构,光学结构复杂,提供了0.91倍的取景倍率,使被摄体在取景器中显得明亮、对焦精准,这是M3最大的魅力所在。

出于成本考虑,M3之后的机型M2虽保留了M3的取景器结构,但进行了简化。M3的卷片方式由BARNACK Model型的圆形旋转式改为把手式,快门旋钮统一为一个。在装填胶卷时,除了取掉底盖,还方便地采用与SLR不同的独特后盖。

M3的问世对世界照相机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被称为“M3冲击波”。蔡司因M3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日本照相机厂家则感到了与对手在技术力量上的差距,转向开发SLR照相机。这一转变,最终使日本厂家威胁到Leica的生存。

M3从1954年生产到1966年结束,总共生产了约23.5万台,其中大多数在德国本土工厂制造,也有加拿大工厂生产的,比例大致为30:1。黑色机身仅占总数的约1.3%,仅约3000台。由于稀少,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极高,是普通机型的5-10倍。

尽管M3的生产已经结束多年,但由于其在旁轴机领域的卓越表现,长久保持了旺盛的人气。M3以其精准的机械性能、流畅的操作感和精美的镀铬工艺,超出了作为工具的照相机范畴,成为摄影爱好者珍爱的工艺品。

了解M3的变化特点,M3机身号从第70万台开始到1164865结束(不包括特别定制机),生产期间M3的改进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改变是卷片把手,从2下过片式改为1下过片式。快门速度从初期的国际通用方式改为等倍式。M3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2下过片,快门国际式;2下过片,快门等倍式;一次过片。

M3的取景窗设计使得在使用不同镜头时,取景框会自动调整为与镜头匹配的取景框,并在不装镜头时提供镜头摄影范围的指示。此外,M3在外观上也进行了较大改变,如大型金属挂钩从正侧面改为小型,位置调整至机身前方斜侧面。

对于M3的购买要点,应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M3的型号和配置多样,价格差异较大,购买时应关注机械动作状况,避免价格过高。一些经过改造的M3,虽然在二手市场上的机身号显示为2下过片式,但实际上已经改造为一次过片式,价格更加亲民。

Leica M3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取景框不对应广角镜头。在使用35mm镜头时,需要额外购买辅助取景器或单独的辅助取景器。对于以50mm镜头为主的用户,M2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此外,Konica Hexar RF和Cosina Bessa-R2也是其他考虑选项,这些相机具有M系列镜头兼容性,并提供AE自动曝光功能。

个人经验表明,长时间使用AE机器后,依赖经验与目测的能力会有所下降,强调经验曝光可能不太科学。M3适合作为家庭使用或摄影收藏品,而M7则适用于现代摄影。

文章结束于此,希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