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拼音吗

如题所述

古代没有拼音。但古人同样给汉字注音。
大体说来,古代的汉字注音方法有两大类
第一类:直音。所谓直音法,就是用汉字来给汉字注音。比如颧,音全。
《说文解字》 中常常说"读若某",后人说成"音某"。例如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释《诗经毛传》说:"拾, 音十。"这就是说,"拾"字应该读象"十"字的音。
直音法挺好的,解决了注音的一部分问题。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这个字没有同音字,例如普通话里的“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宇来注直音;更多的时候,这个字虽有同音字,但是那些同音字反而是更生僻的字,注了直音等于没注。
于是,直音法有了进化,那就是利用不同声调的同音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作"到平声"。”刀" 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说"音到"是不准确的,必须把 "到"字的声调改变了, 才能得到"刀"字的音。这一下,总算比直接直音法要好多了,但还是不够好。于是出现了第二类:反切法
反切又叫“反”、“切”、“翻”、“反语”等。
反切是借用两个汉字的音来确定第三个汉字(即被反切 字)的音。古代,汉字行文是直行书写,故反切的前一个字为 "反切上字",后一个字为"反切下字"。汉字的音节可以分为"声"和"韵"两部分。反切上字和被反切宇是双声 (即声母相同),用来确定被切字的声母;反切下字和被切字是迭韵关系(即韵母相同),用来确定被切字的韵母 。因声调也是韵母的一种性质,所以被切字的韵母也由反切下字确定。 这就是所谓"上字定声,下字定韵"的反切原则。其实质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订,丁定切。d(īng)+(d)ìng=dìng
反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比起直音法来是很大的进步。古代的字典、韵书如《康熙字典》、《广韵》等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切注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