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一种暴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他提出的非暴力沟通理论,解决了现实中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其中甚至包括国际层面的争端。

非暴力沟通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而不是条件反射式地进行回应。

1. 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

卢森堡博士认为,在人际沟通中,以下几种情况容易导致交流变成暴力行为。

第一种是 道德评判 。所谓道德评判,即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举个例子,你上班的时候,觉得桌子上到处都是尘土,每天都要擦一擦。然而你的同事小王对这个事并不上心,大概一星期才清理一次,甚至更久。如果你因此马上就给小王贴上了“邋遢”和“懒惰”的标签,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就是道德评判。偏见一旦产生,就会阻碍你和同事进行平和的交流。

原本你可能会说:“小王啊,你一礼拜才擦一下桌子,这样会不会不太好呀?我们办公室环境不太好,平日里尘土比较多,对身体不太好,要是每天都擦一下桌子,情况就会改善好多。”

而一旦你产生了偏见,可能一张嘴就是:“小王啊,办公桌灰尘那么多,这多伤身体呀,你也太懒了吧,都不擦一下。”

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的话语,让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小王听了自然也愉快不起来。

第二种是 进行比较 。一个人如果总是和别人攀比,自然难以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又何来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呢?你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和谁都难以交流的话,那你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因为,你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第三种是 回避责任 ,指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忽略内心情感根源的情况。比如说,一个家庭主妇,总是抱怨自己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地伺候小孩,做家务。在孩子面前也抱怨,在丈夫面前也不停地抱怨。这种抱怨其实就是在回避责任。这个妈妈本来也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才去做这些事的,可一旦把表达方式换成“不得不做”的时候,她就不自觉地忽略掉了自己原本的出发点,仿佛照顾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打扫的不是自己的家一样。当她对孩子说:“妈妈都快累死了,成天给你当牛做马,你还不听话!” 你想想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暴力伤害吗?全职妈妈本来已经非常辛苦,工作的价值也常常被忽略,如果再用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来交流,很容易加深家人之间的矛盾。

第四种是 强人所难 ,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尤为常见。许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不喜欢或者做不到的事。比如说,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不少家长们觉得玩物丧志,一旦发现孩子在玩耍,会不由分说地把他们数落一顿,要求他们把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允许在玩闹方面分散精力。

成年人尚且还需要娱乐缓解疲乏,更何况是孩子们呢。虽然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但是这种强人所难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沟通自然也就达不到家长的初衷。

2. 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技巧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你看到你的父亲在剧烈咳嗽,但是他手里的烟还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

你如果上去直接说:“爸,你又在抽烟!咳成那样还抽?就不能好好注意身体吗?”你爸估计不想理睬你,八成会说:“老头子就这点爱好,你别叨叨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你首先观察到的是他在剧烈咳嗽,观察到他的身体不太好,观察到他的烟瘾很大;你的感受很不好,你很担心他身体的健康状况,担心再这样下去容易出问题;你需要他爱惜身体,注意身体状况;你请求他不要再抽烟了,哪怕不能完全戒掉,少抽几根也可以。

这么一套思考程序下来,你可以这样措词:“爸,你在咳嗽呢,是不是身体不舒服?爸,我知道要让您戒烟几乎不太可能,但是您看,您这么剧烈咳嗽,烟瘾还这么大,我们家里人实在担心您的身体,您可不可以稍微少抽几根烟呢,健康最重要嘛!”

哪怕是最温情的关心,也需要注意表达技巧。

3. 尾语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认为,暴力行为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世界的恶意。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其实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价值取向。

在善良的人眼里,这个世界值得被温柔对待。用温柔友好地方式去表达,自然会离暴力因素越来越远。

善者恒善。

-THE END-

更多经管趣闻,敬请关注【三流经济学家胖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