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被迫喝毒酒,为什么他没有选择造反?

如题所述

因为水浒传中的宋江,信奉的是“宁愿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所以,他宁可把自己和梁山好汉毒死,也不造朝廷的反。
当然,这都是《水浒传》作者的信条,不是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8
因为他的心里是向着朝廷的,所以他没有选择造反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我觉得他这个人真的是特别的愚忠,所以他自己的下场是他自己造成的。
第2个回答  2021-12-02
宋江当初虽然上了梁山,当了草寇,但他骨子里想的仍是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他曾经多次对其他梁山好汉亲口讲过这样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想方设法要使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因为宋江觉得,只有为国家出力,建立功业,才是一个男人应该从事的最高事业,江湖落草,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宋江才冒着让弟兄们丧命的风险,带兵去征辽国,打方腊。他不仅想自己实现一贯的理想,也想让其他梁山好汉也实现这一“理想”。

打完方腊回京之后,奸臣作乱,宋江被赐带毒的御酒,喝完后感觉不妙,心知酒里有毒,但此时,他已经无力回天了。一方面身体已经开始生病了,另一方面军队也没了,梁山好汉也没剩几个,且都不在身边,反抗也已经是徒劳的了。更重要的是,宋江不想因再次造反而坏了自己的名声。如果再次造反,那么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肯定就是坏名声了,那样他就等于前功尽弃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宋江才骗李逵也来喝了毒酒。因为他怕自己死后李逵起兵给他报仇,那样他的名声也一样会被损害。但不得不说,宋江这种做法太自私了,对李逵也很不公正。

可以说宋江有一种愚忠思想。这种思想也决定了他的最终命运。
第3个回答  2021-12-02
因为在宋江的思想里,他的官本位思想特别严重,这也是他为什么千方百计招安,在他的思想里,匪寇永远是匪寇。所以他宁愿喝毒酒死后赚个好名声也不会去造反,这也是他让李逵喝毒酒的原因,他是怕他死了,李逵肯定会造反坏他的名声。一个把名声和官位看的如此重要之人是不会造反的。
第4个回答  2021-12-15
梁山泊众人在宋江的带领下剿灭了自己的“同类”方腊起义军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人。这二十七人进京封赏后被朝廷安排到了各地为官。宋江被任命为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朝中贼臣高俅和杨戬设计让朝廷赐御酒给宋江,并在酒中下毒。最终,高俅和杨戬这对真小人搞死了宋江这个伪君子,宋江临死前又拉上了小弟李逵。

以宋江的精明,不难看出御酒中隐含的杀机,但是他为什么不再次起兵造反以求活路,反而自愿饮毒酒而死呢?原文中写道:宋江已知中了奸计,必是贼臣们下了药酒。乃叹曰:“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史。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啸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从这段话来看,宋江是为了名声而甘愿赴死,可当李逵劝他再反之时,他终于说出了真正原因。

原文: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宋江道:“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可见,没有了造反得实力才是宋江不反得真正理由,反了,小命不保,名声还得丢,不反,还能保住名声。像书中宋江这般精明得人自会做出最和理的选择。

而现实中的宋江却远没有小说中的识时务。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海州刺史张叔夜得知宋江等人将要攻打海州城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作战,伏兵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只好接受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而宋江等人被“招安”后,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但是宋江投降朝廷不是本意,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再次起义,但是由于兄弟离散,起义军没有了昔日那转战千里的本事,很快就被折可存镇压,宋江等人被杀害。结果命和名声都没保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