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一个地区在古代是海洋还是陆地?

如题所述

人们常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大自然的巨大变化。的确,在地球演变的漫长历史中, 海洋变为陆地,陆地沉沦为大海的事件是常有发生的。我国的华北平原,数亿年前曾是碧波 万顷的大海。后来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与海陆更替,直到距今270 Ma B. P.,才结束了被 海水淹没的历史,成为陆地。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我国的华北平原以及东部广大地区 从海洋变为陆地

质历史上“沧海桑田”是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第四纪时期以 来全球性的海陆变迁只是局限在河口、海岸和陆架范围内了。而且变化的原因似乎与地球 的内动力作用不甚密切,却与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回同步。冰期到来时,髙纬 度地区的冰盖向中、低纬度地区伸展,在高寒地区表现为雪线下降,山岳冰川规模都增大,海 水蒸发后形成固体冰,停留在陆地,海水量减少,海平面下降,形成“海退”。间冰期时,冰盖 向高纬度退缩,使大量冰融水流回海洋,海面上升,形成“海进”。

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大冰期呢?科学家们认为,天文因素可能是大冰期周期性出现的 主要原因。20世纪初,南斯拉夫学者米兰柯维奇提出了第四纪冰期形成的天文假说,他认 为:北半球夏半年日照量的减少,是冰期形成的原因;任何一纬度日照量W的大小,是太阳 常数S。、偏心率e、黄赤交角e和岁差;)的函数。变 化很小,可视为常数。米兰柯维奇根据上述地球的三个轨道要素,计算了北半球65°纬度上 1 Ma来日照量的变化,1 Ma来日照量的9个极小值与第四纪冰期非常吻合,并与第四纪深 海沉积物建立的温度系列一致。因此,第四纪中的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已被米兰柯维奇的 气候旋回理论所证实。由于米兰柯维奇旋回是天文轨道力,它在空间分布和等时性上必然 具有全球性。在整个地史时期均应有记录。但元古代末期(震旦纪)、石炭一二叠纪的冰川 还难以用米兰科维奇理论解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前第四纪、中生代、古生代、甚至前寒武纪冰期-间冰期出现的规律。

判断地区是陆地还是海洋一是,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夏季相反。
二是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判断依据是“一陆南”(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一月份不管南北半球,等高线向南弯曲为陆地,向北弯曲为海洋;七月相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8
他们一般会根据一些化石和地质进行勘测,然后判断是海洋还是陆地。
第2个回答  2019-09-07
总的来说 冬季在大陆上形成高压,在海洋上形成低压多刮陆风。而夏季在大陆上形成低压,而在海洋上形成高压 所以多刮海风。而高低压的形成与陆地和海水的比热容不同有关。
第3个回答  2019-09-07
通过土地的组成成分并且通过土地下边的组成成分。
第4个回答  2019-09-08
一般专业的人会用一些专业的仪器或者探测系统进行判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