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人救下董卓后,董卓为何不招揽三人?

董卓一向倾慕善战的武将,可为何对战力不俗的刘备三人权当做空气,不予理会?

董卓倾慕战将不是说他对什么人都以礼相待,能够选贤任能,要是这样的话董卓早就大一统了。董卓这个人选人是要看出身和地位的,像刘关张这种出身平庸,毫无家世可言的三个大汉,董卓自然看不起,更别说任用了。董卓本来也是个狠角色,一生戎马见过不少世面,对这三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不会太过在意。

董卓帐下最有名的名将就是吕布了,三英战吕布将吕布武艺衬托得淋漓尽致,关羽张飞的武力自然无法匹敌吕布,而吕布早期还被唆使杀害了主子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自然会爱惜这样的人才。但是二者之间其实并不和睦,董卓奸诈但小气,容不下吕布,而吕布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后期被人略施小计就把董卓杀了。

所以说董卓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在用人方面不谨慎也不聪明。吕布这种杀主子的人都敢用,董卓的胆子也是大。再一点董卓自由出身名门,而且成长经历过程中也是不断加官封爵,周边从来没有向刘关张这样出身的人,况且刘备自己介绍就说自己是“白身“一个,董卓一听也就知道这三位压根就没什么地位,所以心里就默认他们没什么才能了。

最后,董卓这人也十分小气,眼里容不下比他强的,也不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董卓兵败张角,若不是刘关张巧遇而救下,董卓这一辈子大概率也就交代了。但是被藉籍无名的哥仨一救,董卓面子上反而挂不住,自己被平民救了,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自己连平民都不如?这也是为什么董卓不愿留下刘关张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因为他们三个人没有官位,地位很低。
汉朝的时候还是门第社会,说白了就得看你出身是不是高贵。


而刘关张三人出身都不是贵族(刘备没对董卓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所以在董卓眼里这三个人就是低等人,自然不会以礼相待。
当时是极其重视地位和出身的。好的出身才能得到名誉和富贵。再往里说,就要和当时流行的门阀制度有关了。


  门阀制度其实就是官僚,地主和商人三者组成的强大势力,官僚掌握帝国的政治,地主和商人控制着帝国的经济。
皇帝虽然是天下之主,但是不得不受制于士族的限制,我们知道司马懿在被推荐给曹操时,曹操对司马懿的防备之心是十分大的。


这里面司马懿足智多谋只是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司马家族在北方的势力过大,司马家族多有在朝廷为官。
在地方上经营日久,也是一方豪强,这样的士族大家受到统治者的猜疑是十分正常的。

第2个回答  2019-07-03

董卓为何不招揽刘关张三人?
其实董卓也想过招揽他们,只是当问了他们的出身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在这一点上,其实董卓与袁绍是一样的货色,招揽人才不看其本领如何,只看其出身门第;


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当时袁绍为盟主,关羽出战,袁绍问是何人,当听说是刘备的马夫时,在坐的诸侯都瞧不起关羽,只有曹操看重他并且赐酒,这也是袁绍被曹操打败的原因,袁绍自恃四世三公,刚愎自用,不知人善任,官渡一战被曹操彻底击败。


董卓与袁绍犯一样的毛病,并且董卓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信任三姓家奴吕布,吕布原先杀死了其义父丁原,董卓却还敢收他做义子,最好吕布因为一个女人又把他的义父董卓给杀了,这也就是董卓不明事理的结果。


反观刘备、曹操以及东吴,招揽人才各有各的高招,最终分庭抗礼的就剩这三家。

第3个回答  2019-07-03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董卓在和黄巾军作战时不利,就在败走之际,刘关张三兄弟赶到,杀退黄巾军,救下了董卓,但是当董卓问道刘关张身居何职时,刘备回答是白身,这时候书中描述了董卓的态度:甚轻之,不为礼。

董卓

按照一般道理来讲,刘备救了董卓,董卓就算不赏赐刘备,也不应该对他无礼,甚至十分轻视刘备。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可以从书中其它几个地方瞧一瞧。

第五回中,十八路诸侯和华雄作战,华雄连斩俞涉,潘凤两员大将,诸侯尽皆失色,一时都没有办法,这时候关羽关二爷站出来说道“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二爷是什么职位,二爷说是马弓手,话一说完,袁术怒了“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幸好曹操在一旁打圆场说关羽仪表不俗,威风凛凛,咱们不说,华雄也不知道他是马弓手,后来才有了二爷温酒斩华雄的美名。

在这一回中,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刘备刚刚和袁绍见面时,袁绍给了刘备一个席位,为什么刘备会得到一个席位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从董卓,袁绍,袁术对刘备的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刘关张有破黄巾军的大功,而且关二爷又是如此的神勇,都得不到重视,只是因为刘备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才得到一个座位,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是极其重视地位和出身的。好的出身才能得到名誉和富贵。再往里说,就要和当时流行的门阀制度有关了。

门阀制度其实就是官僚,地主和商人三者组成的强大势力,官僚掌握帝国的政治,地主和商人控制着帝国的经济,皇帝虽然是天下之主,但是不得不受制于士族的限制,我们知道司马懿在被推荐给曹操时,曹操对司马懿的防备之心是十分大的,这里面司马懿足智多谋只是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司马家族在北方的势力过大,司马家族多有在朝廷为官,在地方上经营日久,也是一方豪强,这样的士族大家受到统治者的猜疑是十分正常的。

司马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由官员的推荐,可以参见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这样的话就容易出现一个家族很多人都在朝廷为官的局面,比如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三公是当时的官职:太尉、司徒、司空,也就是说袁绍家族四代延续,有人做到了这三个高级职位,这样的四代为官家族并不多见,,由此可见袁绍在当时名望颇大是有原因的。
第4个回答  2019-07-03
了解刘备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父亲刘弘早逝,所以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后来等到刘备十五岁时,目前让他外出求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和辽西公孙瓒,一起拜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为师学习。刘备在学习期间,喜欢结交豪杰,当地豪侠都争相依附刘备,所以刘备在未出仕前就集结到了很多人!先不说刘备结交的其他人,光是刘备的老师和同学,就够他讨伐董卓时吹牛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刘备老师和同学的背景!

刘备的老师卢植是东汉有名的经济学家,将领。他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并平定蛮族叛乱,后又于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爆发时,他率军与张角交战,并大破黄巾军,因功被封为尚书。而刘备的同学公孙瓒更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之一。公元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吞并了北方四州,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可见刘备的老师和同学都是当时非常牛的人物,但是刘备为何在讨伐董卓时,只字不提呢?对此,小编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刘备响应起义军的号召。袁绍对抗董卓,打出的旗号就是号召天下英才,而刘备加入会盟,不提自己的身份,就是告诉大家,即使是一个平头老百姓,都有义务去讨伐董卓,不一定非要是有身份的人才行。刘备此举的胆略,直接让天下英雄敬佩!

第二点刘备当时投奔袁绍时,人非常少。我们可以统计一下,当时讨伐董卓的十八路大军,带兵最少的曹操就有近万人的部队,而刘备只有区区三人,如果这时提自己的身份,不仅各路诸侯不会对他礼让,甚至还会嘲笑他的师傅和同学。所以刘备只能隐瞒自己的师门!

第三点就是当时天下所有英雄各聚一堂,是一个非常容易一战成名的机会,所以刘备选择在这个时候加盟,就是想利用关羽和张飞的勇猛,为他自己提提名气!最后也证明,刘备在虎牢关,因三英战吕布之战,一举成名!

通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之所以隐瞒自己的身份,并不是他刻意保留,而是因为他有自己更好的打算,最后刘备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刘备没有任何功绩时,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儿!可见曹操的识人之眼光,也非常的不一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