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实,最扎心的婚姻,电视剧《双面胶》到底怎样?

如题所述

双面胶是一部家庭婆媳的电视剧,讲述了上海姑娘找了一个东北农村的穷小子结婚,因为婆媳之间的三观差异,丈夫在两人之间周旋,就好像双面胶一样,两边都无法得罪也无法放弃。这部电视剧于2007年播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这部电视剧很错,之所以优秀在于这几点。优秀的演员。作为国内知名青衣,海清演过不少家庭剧,她精湛的演技,仿佛赋予了人物生命,作为一个江苏人,海清用自己半路学来的上海话,精彩的演绎出了一个落落大方有点小资情怀的独立上海女性。涂松岩出演过很多优秀的电视剧,他把亚平有些北方大男子主义、拒绝参合自己的妈和媳妇的斗争而选择逃避的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看到他的大男子主义,在母亲和媳妇之间无作为而生气,看到他对丽娟体贴入微,又让人以为他是个新时代好丈夫。涂岩松将亚平身上这种性格矛盾一一展露,让人爱恨不得。






无法逃避的中国千年以来的婆媳关系的内核。中国有句话叫做“媳妇熬成婆”,婆婆在家里应该处于绝对的至高的地位,媳妇就该逆来顺受,听从婆婆打骂。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几乎是常见的事情,但是随着国家发展,和女性的独立,媳妇不再想着熬成婆,她们拥有着自己的权利。可强势婆婆们似乎还沉浸在“我熬成婆了”,为什么还不能享受绝对的权利?




长期受到母亲绝对权利的丈夫亚平不敢反抗,只能让媳妇单打独斗,这种不闻不问的“双面胶”,看似是置身事外,却给了母亲一直暗示,我是支持您管教儿媳的,而妻子得不到支持,这样的家庭早晚就要完。亚平面对来自两个自己最重要的女性的压力时,展现的是自己的无助,但是最不该可怜的就是他,如果他勇敢地站出来,而不是逃避,或许家庭最后就不会走向这个局面。


电视剧讲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南北方的冲突,长辈和晚辈的冲突,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的同时,不禁去思考,家庭在面对这样的冲突时到底要走向哪里?两个人再相爱的人也禁不起这样天天的折磨。作为丈夫、儿子的他,是该置身事外还是去解决问题呢!反而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大家都听说过凤凰男的故事吧,什么叫做凤凰男?顾名思义,就是攀附龙凤的男子。通俗的讲就是攀高枝的男的。当然了,可能大家只听说过凤凰男,并没有真正的见到过,《双面胶》带你走进一个凤凰男的生活。

男猪脚是一个来自东北的人,出身农村的他,因为上大学来到了上海,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断地努力终于留在了上海。就是这样一个要强的男孩深深的吸引了上海女孩丽娟,两个人坠入爱河,不顾家人们的反对,也不管家庭条件的悬殊,愣是迅速的结了婚。因为男猪脚亚平来自农村家中生活困难,所以结婚时无论是房子还是婚宴都是丽娟家一手操办的。

按理说,遇到这样一个好的姻缘男方的家庭应该感到很幸运,很开心。而事实并非如此,亚平的父母从东北来到了上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和丽娟格格不入,这给他们小夫妻两个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烦恼。夫妻两人多次争吵,多次吵闹,但是都以亚平低头认错而告终,丽娟呢?处于对这个婆家对这个老公的眷恋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他们,借钱给他们,而最后却得到了一个还不起钱的回报,这一次,丽娟彻底的心灰意冷了,她离开了这个家。而她的丈夫亚平十分的过分,两个人明明已经分手了,而亚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亲临死前见到自己的亲孙子,就不惜一切代价让丽娟怀孕了,这个过程坑蒙拐骗,简直坏透了,典型的坏男人的代表。电视的最后,虽说有一个好的结局,亚平的母亲也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但是他们这一家人始终会存在隔阂。

这个电视剧是由一个现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要知道故事的原型可不是这么的美满,结局是男主家暴女主把女主打死了,而事后男子还声称与她结婚就是为了钱。试问,要这样的男的干什么?留着过年吗?

此外,本剧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是非常的严格的,女主是海清饰演的,说真的海清就是非常适合演这个类型的电视剧,已婚的小女人,总是演的贴别有感觉,比如说她和黄磊演的那个小别离,总是能够把剧中该有的情感全部体现出来,这大概就是他的厉害之处了吧。

第2个回答  2019-10-14
化冲突引发的家庭悲剧
——由《双面胶》所想到的
中国的婆媳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双面胶》中婆媳的纠纷所反应出的文化冲突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双面胶》中所反应的婆媳矛盾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琐事和情感纠葛引发的明争暗斗,其中引入的文化因素是婆媳关系这个老话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亚平在丈母娘家的帮助下,在上海买了房子成了家。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上海标准的普通的丈夫,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小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无比。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母亲认为儿子是自己的,理应该听自己,而媳妇是外来的;妻子认为丈夫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希望得到关爱。双方从一开始就有增无减。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这些思想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在亚平的父亲因病住院后,婆媳之间因为利益之争而彻底决裂,俩人变得水火不融。即使在丽鹃为亚平生下儿子之后,婆媳关系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小家伙的一句“妈妈坏”将家庭推到悬崖边缘。
除去传统的感情因素以外,本剧中涉及到的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上海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新老两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冲突。恰恰是这些根本上的冲突导致了家庭破裂的最后结局。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的家庭模式产生了碰撞,固执和偏见另矛盾日益加深。丽娟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小市民习气的上海女人,斤斤计较,势利又爱慕虚荣,上海小市民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她从一开始就反对女儿嫁给东北男人。“你是个上海女孩儿,街上的老外还不随便你挑,为什么要嫁给你个外地人?”这句话很好的反映出她对外地人的不屑,这也是后面引发两家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丽娟的父亲则是一个标准的好丈夫,对老婆百依百顺,在家煮饭烧菜。这个典型的上海家庭模式让丽娟的母亲对女儿要嫁给一个东北男人感到很不放心。丽娟看中的却是亚平身上的大气和豪爽,“手机放在一边,人家从来就不看一眼,多大气。嫁个上海男人,整天问这问那,烦都烦死了。”然而,丽娟母亲看到的确是东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和粗线条不懂关心人这样的缺点。李亚平第一次上门拜访岳父岳母的场景是让每个男人都心惊胆战的噩梦。
这仅仅是一个序曲,真正的冲突则是在亚平的父母来上海以后才展开的。两家人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塑造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差异巨大,北方人的固执和上海人的偏见使彼此的成见越来越深。最戏剧化的冲突集中体现在饭桌上。亚平的父母按照北方的习惯准备了饭菜,请亲家来吃饭。丽娟的父母出于礼貌,也带了礼品参加。但习惯上的种种差异让大家最后不欢而散。
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产生矛盾的第一个原因。丽娟的母亲由于不习惯东北的口味而对宴席挑三拣四,后来干脆吃起自己带来的香蕉,这样的挑剔让习惯了实在和热情的亚平母亲很不满意。礼节上的差异也是产生矛盾的另一个原因。丽娟父亲本来想买瓶好酒给亲家,但是被丽娟母亲阻止。最后,只拿了一瓶不到20块钱的黄酒,这也让亚平父亲很生气。最后,双方都产生了很大的不满,也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其次,北方的传统观念和南方大都市的现代意识是亚平妈和丽娟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在北方的传统观念里,女性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家务劳动都理所当然的由女性承担,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有很深的根基。而上海这样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里,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南方文化中女性受到照顾较多的情况也可以从丽娟家里的模式反应出来。从小在家中看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的丽娟很难接受亚平妈女人什么都要可着男人来的理论。而在亚平妈的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一家的支柱,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家庭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男人只需在外赚钱,女人要操持家务。而在丽娟的意识中,家中男女双方都可以工作获取收入,家务也应该分担,而且女性在家中应该受到更多的照顾。这也是现在社会两代人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差异。
亚平妈一下火车就开始收拾屋子做饭等等干一大堆家务活,多年的习惯也对她判断儿媳妇的标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丽娟每周做一次家务的习惯和婆婆的勤快产生了严重的反差,也让两人之间不断产生摩擦。更让亚平母亲看不惯的是很多家务要亚平来做,丽娟将亚平支使的团团转的情况更让亚平妈心里很不舒服。
这种冲突背后的不仅仅是个人习惯的原因,更深的根源则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反映。剧中可以看出,亚平父亲每天除了在家里吸烟看报纸以外,完全什么都不用做。相对的是丽娟家里她母亲每天只是负责逛街买东西,丽娟的父亲反而在家做饭干家务。同样是女人,一个处于照顾男人的位置上,什么家务都自己干,好东西好可着男人吃;另一个却养尊处优,处处受到男人的呵护。两种文化映射到个人身上,必然产生激烈的冲突。不幸的是,亚平的母亲和丽娟双方都没能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和化解问题,而是简单的将其归于个人品质的问题。错误的对待问题将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无法化解。
新老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不同也是剧中反应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现今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和老一代人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月光族”“花明天的钱,透支青春”“懂得享受生活”等等思想与过去“勤俭持家”“注重储蓄”的生活态度产生激烈碰撞。两代人对待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直接导致彼此的不理解和冲突。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被老辈人代代相传,并被很多人发扬到抠门的地步。亚平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去儿子家的火车上吃烧饼的镜头充分表现出老人对物质的态度。在上海,儿子和媳妇带他们出去逛街时,他们选择吃的也是5块钱一碗的面条。如此节俭的婆婆对儿媳花几百块钱买小小的一瓶化妆品的行为显然无法理解,并简单的将其定义为“败家”。相反的是,丽娟也将婆婆这种极端节俭的行为视为“吝啬”,并对婆婆阻止自己享受物质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
显然,这同样不能简单的归结到道德上来,不能把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归结于个人品质的好坏。老一代人,尤其是老一代农村人之所以普遍具有节俭到抠门的习惯,完全是由于生存压力和外在环境所迫造成的。在社会保障体系极端不完善和信息渠道极其有限的环境下,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有一点积蓄,以备发生天灾人祸的不时之需。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今天,人们经济来源有了多种渠道,而不仅仅需要积蓄的时候,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享受的思想在年轻人中开始流行。
可悲的是,剧中人并不明白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生活在经济发达年代的丽娟不能理解婆婆节俭的习惯背后隐藏的恐惧,而亚平妈也简单的将丽娟的消费行为理解为不知生活艰辛的挥霍。于是,在丽娟眼中,婆婆成了一个令人憎恶的“老吝啬鬼”;在亚平妈眼里,儿媳则是一个只知挥霍的“败家女”。先入为主的偏见让两人站在了天生的对立面上,却要天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双方怎能避免冲突呢?
剧作者的用意是通过这样的一对典型反应出普遍的现象。现实中由于新老两代人的观念不同产生的冲突虽然并不都如剧中激烈,却也普遍存在。而大多数人看待这样的问题时,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将文化的冲突归结于道德的缺失。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悲剧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
这部剧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困扰人们最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位置中思考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如果将种种事情都简单归结于道德判断,结局必定是悲剧性的。所以,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读某些现象,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面对这些差异时,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遵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彼此尊重,彼此宽容。因为,文化的冲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望采纳哟,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4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呀,双面胶是一部家庭婆媳的电视剧,讲述了上海姑娘找了一个东北农村的穷小子结婚,因为婆媳之间的三观差异,丈夫在两人之间周旋,就好像双面胶一样,两边都无法得罪也无法放弃。这部电视剧于2007年播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这部电视剧即使现在看,还是蛮有意思的。现实往往比上面还要扎心,其实都是男的没处理好这种关系,一个家庭当中,男的不行,婆媳关系会很差,《双面胶》这部剧情在构想方面和小说中非常的接近,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构思,这点非常的好,演员也把角色体现的淋漓尽致。都市剧《双面胶》的演员阵容不算很强大,不过剧情构思很好,跟小说原著也比较接近。
第4个回答  2019-10-14
这部电视剧即使现在看,还是蛮有意思的。现实往往比上面还要扎心,其实都是男的没处理好这种关系,一个家庭当中,男的不行,婆媳关系会很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