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思维误区与逻辑谬误有哪些?

如题所述

常见的思维误区

基本归因偏差:如果别人出现问题,那么我们会认为是这个人不好导致的;可如果这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则会认为是外界造成的,自己是无辜的。比如别人塞车迟到,我们会觉得这人没有时间观念,可等到自己迟到了,我们反而更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塞车。也就是古人说的“宽于律己,严于待人”。

确认偏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强化已有信念的证据。在美国选举总统期间有人做过实验:支持奥巴马的人在书店里只会看对奥巴马有利的书籍或者报刊,而反对者恰好相反。

过于自信的偏误:人总是倾向认为自身能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比如你去采访刚学车的人,基本上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比大多数人要好。

 

常见的逻辑谬误

概念不清:常见于鸡汤文,比如你想赚钱,那么你得首先变得很优秀,然后罗列出十个连作者都做不到的方法。“赚钱”≠“优秀”,赚钱不需要变得很优秀,优秀但贫穷的人也是随处可见,这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

强拉因果:我早上吃了个鸡蛋,晚上肚子疼。那么是不是鸡蛋导致肚子疼呢?很显然,不一定是。鸡蛋不一定是肚子疼的原因,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原因,甚至即便“鸡蛋”是导火索,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

简单归因:我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我简历没写好;我找不到女朋友是因为我长得不够帅;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有钱就劈腿……很显然,这些想法是不对的,只是把结果归纳成单一因素。比如变坏或者劈腿更双方感情到了冰点。

如果对于学习逻辑或者方法有困惑,欢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游山玩水90后,等你来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7

现代社会信息量暴增,常人普遍缺乏critical thinking的思维素养与训练,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在形形色色的观点里分辨出正确的思想?如何防止被新闻媒体中的错误逻辑所欺骗?你能清晰地陈述你的理由么?你能以自己的观点来说服他人么?你能给予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所要相信的么?当你在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在酒吧里听到一个论点,你是不是很希望自己能信心十足地评价?人类的思维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认知、行为或是思考的过程都是我们能够快速的处理大量信息。举个例子吧,我们睁着眼睛的时候,大脑通常都充斥着各种刺激,也许你在考虑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数以千计的潜在意识。

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

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他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 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第2个回答  2017-07-21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主要是指去确认已存在的看法获得结果的行为。自我暗示就是一种会让预兆变成现实的东西。比如说,我觉得我的学习会很差劲,于是,我就会不努力写功课、不认真学习,结果我的学业真的很差劲,和我想的一样。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我认为我和对方的关系会恶化,我就会行为反常,变得情绪化,于是,我们的关系如期恶化。这种自我暗示的方法是通灵者惯用的伎俩,他们向你的脑子里灌输一种观点,最终你会将它实现。


有趣事例:经济衰退是一种自我暗示。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季度下降才叫做经济衰退,也就是说至少要有六个月的时间你才会觉察出正处于衰退中。不幸的是,在GDP刚刚出现了一点下滑趋势的时候,媒体就报导了,而媒体的报道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造成一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结果是经济真的衰退了。


从众心理(羊群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会倾向于去采取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和行为来寻求安全感,避免冲突。也被称做“大众心理”,也是其最常见的形式。从众心理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时尚会变得那么流行。衣服、汽车、爱好、风格,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一批人觉得某样东西很酷,于是大家都去追捧,这就是流行。


有趣事例:因为从众心理的缘故,本来不那么受吸引人或者不那么流行的事物现在都有了大批的追随者,包括降落伞紧身裤,宠物石,胭脂鱼,锥形胸衣,扎染,丰年虾和1980s(顺便说一下,这是一个位于图片上方的80年代的家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21

人类的思维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认知、行为或是思考的过程都是我们能够快速的处理大量信息。举个例子吧,我们睁着眼睛的时候,大脑通常都充斥着各种刺激,也许你在考虑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数以千计的潜在意识。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常常容易判断错误,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智力或者其他的因素无关。这些误区中有一些是很常见的,有些较罕见,但都很有趣。每个人都会发现犯过其中的错误,现在,你会认识到在将来的什么时候会犯这些错误。

格兰布勒的错误推断(又称赌徒谬论)

格兰布勒的错误推断就是指人们认为未来事情发生的概率会被过去的食物改变,这里并不是说特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概率,比如说抛硬币时人头朝上的概率。举个例子。如果我在玩轮盘赌,前四个转轮都是黑色,那最后一个一定就是红色对不对?当然错了!红色的概率仍然是47.37%(18/38)。也许在你看来这样的错误很明显,但就是这种意识的偏差让很多赌徒认为概率发生了改变。

应激(又称反应机能)

应激是指人们通常会在他人的注视下做出反常的行为或表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豪斯王工厂(一家设备制造工厂)出资进行了一项研究:工人的工作生产力会不会受灯光亮度的影响。研究的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灯光亮度的调节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然而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的生产力有下降到的原来的水平。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变化与灯光无关而与工人们被监视有关。这也解释应激的一种形式:当人们觉察到被注视时,就会激发他们通过改变行为使自己看起来更自然。应激反应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必须通过盲法对照来研究。(盲法就是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参与实验的个人被隐瞒试验信息)

第4个回答  2017-07-21

以下简介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

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他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 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