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靠写什么赚钱

如题所述

古代文人的赚钱方式很多,可归根到底还都是靠才华吃饭,虽然他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但是当时社会上也有不少独属于他们的职业。

在秦朝就有文人以写字作画为生,他们往往会在街上摆一个摊子,专门替那些有闲钱的人家工作。像那种非常有才华的人就不用这样抛头露面,会有贵人专门来找他们。当初司马相如为陈阿娇写了一篇《长门赋》,就赚了一百斤黄金,这可是贫苦老百姓好多年的花销。

还有很多人靠为公族世家和寺庙写碑文为生,而且写得好是能挣很多钱的,像韩愈这样的大诗人也曾靠这个挣了不少钱,因为他写得好,还有不少的贵人专门来请他。而且古代还有不少有名的书法家都非常有钱,例如柳公权的生意就非常好,就连外国使臣都会特意去买他的作品。

在古代也有不少的文人选择做教书先生,毕竟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教育行业都不会被抛弃。不过这个教书先生也是有等级之分的,教导的学生不同,他们的身份也会不同。要是就在农村私塾中教育平民之子,那就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先生。但若是进了皇宫教育皇子公主们,那身份就了不起了。

其实古代文人们走的最多的一条路还是科举,都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若是能考中进入官场,那才是真正的飞黄腾达,所以以上的那些职业对于大多数文人来说就是个兼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6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文人中考录出10万余名进士和百万举人,他们提名金榜不久就会被选派到各级“政府”走上仕途,虽不是个个暴富,但拿着朝廷的俸禄,也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但科考的临场发挥无法把文人的才华全都“考”出来,一批在民间极具声望的才子却“屡试不第”,如王勃、卢照邻、孟浩然、柳永、贾岛等,这些沦为无业游民的文人不善农工商贸,他们谋生的手段大多依然是靠写。但写的诗词再美也无处发表拿稿费,只是自我抒发消遣,那他们靠写什么赚钱呢?

首先是受雇于“政府”写公文,古时的府、道、州、县官员多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不乏文采,但他们都身居官位,忙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享受声色犬马,哪有功夫写公文!于是每当有急于上传下达的文件就雇用民间写手。如唐代诗人李邕文笔出众,当地及附邻州县官衙纷纷拿钱请他写奏折,李邕一生代写公文800余篇。《新唐书》中记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

另外,唐代的知名文人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王昌龄等也曾是代写公文的高手,所得报酬均都不菲。

再是写文赋,“赋”是抒发情怀、说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如今天我们要褒贬或讲清某件事物写篇“博文”。

西汉时期,陈皇后失宠,为表明衷委她请几个文人给汉武帝写文赋,但陈皇后看了都不满意,这时有人推荐以写《子虚赋》扬名的司马相如。此时司马相如已因病退职回乡,陈皇后便凤辇亲驾乡下找到司马相如,他听完陈皇后的倾述同情油生,文思旺燃,挥笔而就一篇凄楚委婉、动人魂魄的辞赋,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的《长门赋》。

陈皇后为感激司马相如,赏赐他100两黄金的稿费,在当时一个人全年的生活费一两黄金就绰绰有余,司马相如仅此一篇文赋,便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另据《晋书·陈寿传》载:有位富豪请陈寿为其父写传赋。陈寿说:“见与千斛米,为尊撰佳赋。”一篇传赋开价千斛米,可见当时名人索要稿酬之高。

还有是给死者写碑文赚钱。如唐代的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他写《平淮西碑》得到的酬劳是500匹绢,按《中国物价史》的记载换算:唐开元年间500匹绢相当于7690斗米,而买7690斗需要199940元,韩愈写此碑文就拿了近20万元稿费,而碑文只有1505个字,每字价值约132元。

白居易为元稹作墓志铭,其家属付酬金70万,白居易却全部捐给了香山寺,为老友元稹积阴德。白居易虽晚年潦倒,但中年时却很有钱,一捐就是70万,看来稿费确实没少赚。

清代的郑板桥晚年写有《板桥润格》,对自己作品的稿酬明码开价,且作诗说:“画竹多于买竹钱,竹高一尺银三千,任尔怨话任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他完全放下了“君子喻义不喻利”的虚荣,明码标价,愿买愿卖,岂有不赚钱之理!

当然,古代知名文人也并不是个个靠写致富,也有清高自傲,不为当权者所用,致力写“纯文学”,但他们大多都贫困潦倒。

东晋末期的陶渊明虽才华横溢,却不愿为官府的“为五斗米折腰”,一生在故里过着“躬田自资、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辛劳、贫穷日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16
当老师,代写书信,卖字画,写春联对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