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引用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的观点: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精力过分旺盛和无精打采
青少年可以有几小时、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精力过分的旺盛,他们热衷于打破各种类型的记录,睡眠明显减少;他们追求某种新风尚,制造流行,欢闹不已。然而,他们又极其容易走各反面,表现出软弱无力、呆缓迟钝、漠不关心、疲倦、冷淡、嗜睡、做事缺乏动力等。霍尔说:“当青少年的勤奋状况处于顶峰时,精力极其充沛,举止也较为轻松,可是由于过度训练,很容易病倦,以致因筋疲力尽而不精打采”。与效率过度和紧张不足这一频繁变化有关的是青少年易于罹病。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先是精力旺盛,过后才出现无精打采。然而,也有这种可能:首先出现无精打采,过后才见动力,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为此,霍尔曾以许多伟大人物为便,指出在他们的成长时期曾荒废了光阴,虚度了年华,似乎全然没有出息了;可是后来觉醒过来,决心夺回时间,并且超过了他们的同伴。霍尔认为,这些变化可能像心境那样也受到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无疑有着生理方面的基础。“有时好像贫血和充血交替出现那样,随着极端懒散之后又在运动中枢发生几乎是痉挛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周期性,显示出有时以月计,有时甚至以季计的节律。霍尔指出,这一现象是暗示着原始人生活的一种返祖现象,更多地受到月亮、潮汐和冷热季节的控制。“过度活动和懒散呆滞的交替,像是古代的狩猎的宴会、禁食和饥荒、迁徙和定居的交替在神经上的回响一般。大自然在这里至少是用更替方式来推进她的发展工作:一时致力于发展机能,一时又致力于增长器官的体积;可许用这种节约的方法比过多地保持均匀、平衡和稳定性更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看来,发展能力的总能量为了克服每一点上的障碍,好像应该一会儿用于排除这个困难,一会儿用于克服那种障碍;如果它的能量同时用到各个方面,效果就不会如此显著了。

快乐和痛苦
霍尔把快乐和痛苦视作生活的两极和生活的最高统治者,认为青少年常容易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摆动。儿童的心境易于波动他们哭笑无常,对于各种印象所作的情绪反应是直接的。从青少年期开始,波动就逐渐缓慢下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容易趋向极端。霍尔指出,从哲学意义上说,青少年是漫无节制的。“过得快乐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青少年为了快乐而生活,不管是享乐主义型的,还是唯美主义型的”。有些青少年还会出现一种压抑不住的轻浮,亦即一种“欣快症”,它液压溢在活泼过度的每一个荒唐行径中,很难加以抑制。

但是,这一切又会转为苦痛和不快,青少年也会叹息,但原因并不十分明显。抑郁状态和意识的洋溢状态几乎同样是青少年的特征。“原本是遥远的死的预期,虽不成为现实,却以一种预兆的方式出现了,模糊地感到生活并不总是愉快,而个人必须受制于死,最后不免于死。”特别是在疲劳时,厌世主义的抑郁心境在一段时间会使生活变得暗淡无光,加之各种联想,像换了个人倾的。有时,悲哀由不能指明的原因所引发,并且往往出自虚构的动机。怀疑自己不受朋友喜爱,怀疑自己的外貌和性格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幻想自己不是双亲的亲生子女,想象自己不自觉地造成别人的不幸——凡此种种,根据环境、遗传、气质等原因,可以使心境多少趋于极端,彼此继发的次数可多可少,也可以预示着郁闷、消沉和忧郁的来临,甚至漫无目的地打发时光。

自尊和卑谦并存
自我肯定有着各种形式,少年的主要表露可能是虚荣心以及一种自身的美感与诱惑感,觉得自己对于异性具有了不起的吸引力,也可以表现为摆架子,把自己放在显眼的地位;高谈阔论、矫揉造作、修饰打扮,以引人注目;可者自鸣得意,甚至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厚颜无耻、故意冒犯、无礼辱骂,有时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都是它的不同表现形式。”霍尔认为,自我感是被各种赞扬和奉承喂养起来的。随着自我感的增强,父母和教师的劝告听不入耳了,如果他们出言较为粗鲁,还可能遇到公然的抵制。自我感带来的一种新意识是希望自己成为成年人,并被旁人承认为成年人,其目的在于受人尊重、被人征询和获得信任。自我感会达到微妙绝伦的地步,致使环境中数以非计的东西,过去从未触动过心弦,现在却可以刺痛他或使他激动不安了。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荣誉感。少年对如何获得、维护、损害以及恢复荣誉和自尊的准则定得很细,尤其当荣誉涉及勇敢、诚实、父母、情人等内容时,还会以拳头、激怒,甚至决斗等方式来加以捍卫。青少年的理想定得很高,但目标却似乎很近,因而生气勃勃的青少年要求社会对自己给以信任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不仅变得难以驾驭、桀骜不驯,而且对周围的习俗和人物抱以高傲的优越感,有时似乎突然失去对别人的尊重,至于钦佩别人就更谈不上了。

但是,青少年又会感到信心不足和内心虚弱,需要大肆虚张声势来加以遮掩。他们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的力量,担心自己的前途;一俟自尊受到伤害,便会觉得丢尽了脸面,尽管内心有所不满,却感到无力抗拒。这种卑谦和屈辱之感,会使青少年对发生的一切抱着某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有时,纯属想象的羞辱感是这么深切,好像在一段时间内,灵魂被投入最深邃和最悲哀的忧郁这品;这时腼腆的害羞代替了惯常的自信,这种害羞不是朋友们的哄劝和鼓励所能克服或深测的,它只流露在某种秘密日记或祈祷之中”。

自私与利他的轮替
在青春期以前,儿童的衣、食、住、教育等都是由别人照料的。现在,相反的一些趋势出现了,这些趋势会越来越强,直到取得优势。除了以前需要别人待奉而现在却必须为别人服务之外,自制克已的要求出现了。生活再也不是自我中心的,而应该是利他的了。对于青少年来说,开始要做到尊敬别人、彬彬有礼有着一定困难,但这些行为却会最终成为从次要德行逐步过渡到主要德行的一种课业。促使青少年约束自己的是同情,特别是受情,其发展结果是使自我克制变成一种热情。青少年甚至可以发誓终生克制自己并从事于艰苦的劳动,以献身于某种伟大的事业,即使为此而抑制甚或排除一些人类最深刻的本能也在所不惜。“他或她可以奉命办事;为病人、愚昧者、堕落者以及残疾者等阶层服务;拥护伟大的慈善事业,而且常常对生活中普通的和无害的欢乐和安适暗自实行禁欲主义,在吃、喝、睡眠方面过分克制,甚至可以做到有损健康的程度。”有时,自我牺牲可以是过分的,并且发誓要施舍别人;慷慨无私的举动可以不让人知晓;为别人而去做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为了使球人变好而与之结交,并随时准备放弃任何个人的利益。“调查报告表明,最显著的自私和贪心与慷慨和宽仁同时爆发出来……对别人的所有权、食品、衣着有时可以粗暴地踩在脚下;同时又对别人或者是对同一个人作到最周密的关心和照顾,包括事先考虑和吃苦受罪。”霍尔还指出,在青少年慢慢养成定型的品格与行为之前,父母和教师有时会对他们忽而抱有希望忽而感到失望。另外,在及时完成忘我的历程之前,也常受到阻碍,“因此,我们看到在成人高沿的生活与行动中带有琐屑鄙陋的迹象,而这正是儿童时期残余未化的东西。”

好行为与坏行为之间的轮替
霍尔认为,青少年的善良是动人和纯真的,青少年的德行是完善无瑕的,“从如此深刻的善意中激发出来的善行……常被认为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泉源”。良心产生自童年期,但在青少年期开始扮演主要角色。它唤起迫切追求正义的渴望,激励着最高的抱负和决心。他们对人类和动物的慈爱发自内心,对别人的幸福表示衷心的祝愿,能想方设法揣测和满足别人的愿望,“以致在一些短暂时期,对于这个世界,少年男女好像简直是好得过分了。”

然而,青少年也有不良的行为:肉体的欲望尽性放纵;说谎的倾向难于克制;愤怒四处发泄,令人受害;社会公约被抛弃不顾,脏话连篇;一些卑鄙的或者想象不到的行径使旁观者为之吃惊。为了争夺青少年的心灵,善与恶的力量一直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心理发展的规律似乎是,必须多做点坏事,才能释放出更高的约束能力,并不断加以使用,直至克服卑鄙的本能为止。”霍尔的意思是指,在不良行为出现的同时,也促使从善改过的新生力量的兴起;当青少年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处于邪恶力量的影响之下时,生长还是可以良好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随着成熟,他们能对卑下本能加以驯伏,去为善行服务。

孤独和归属
青少年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行为。有些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羞怯、忸怩、孤独;喜好与星星、海洋、森林、动物作伴;不愿在人前、特别是异性面前露脸;沉浸于主观生活,变得只关心自己的内心状态而不注意客观世界。有些青少年则积极投身于一种新的同伴友谊之中,建立密切的友情,“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出现了;聚会剧增,组织繁多。还有些青少年不甘孤单,好似一时无法排遣自己,以依靠同伴来求得自己的快乐;孤独时他们觉得无聊和厌烦,只是同别人在一起时,才感到生活、活泼、有趣,他们只对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才暴露内心秘密,喜欢在亲密相处的时刻或在信件里作坦率的倾吐。霍尔认为,在社会性群体中,有些青少年总是扮演讨好别人的角色,有些青少年总是扮演领导他人的角色。前者逐渐失掉了独立行动、思考或冲动的能力,形成了依附的顺从者和追随者的固定习惯;后者逐渐建立起统治的欲望,形成了支配性的决定者和命令者的固定习惯。但是,“这种过分的和不健全的社交性的两极之间的轮替,在同一个人身上是不常见的,即使发生,两者的间隔时间在也比较长。”

霍尔指出,青少年在形成社会性格的过程中,羡慕和轻视会不可思议地交织在一起。有时欣赏几乎变为卑屈的崇拜,或者变为对新思想的盲目信爷,对文学艺术作品过分的倾心等等。可是,一切又会完全转换为对之进行嘲笑、讽刺和滑稽的模仿。

兴趣与冷漠
青少年通常是渴求知识的,并且渴求的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知识;青少年热衷于唤起相应的活动去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有最高价值的知识。当一个新的活动领域出现时,就有新的动机被激发起来。“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对思想、人类和世界进行探问、调查和考察的年龄。这个时期,期望之心最为迫切,准备应付任何新情况的冲动最为强烈”。

然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也会遇到不活泼的心境和类型。有些青少年表现淡漠,视热烈的精神趣味为不好的风度,对于任务事情都不愿加以赞赏。“有时,这种情况完全是装模作样,故作姿态,由时尚或环境所引起,是无意识的模仿”。当然,有时它也可能是活动过度或努力过度的结果。

在知与行之间摆动
由于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青少年发现学习生活是引人入胜的。于是,树立起要有学问的雄心壮志。他们手不释卷,潜心读书,酷爱诗歌,喜好沉思。这种关于接受的心境是必要的,因为在文明的社会里,青少年总是生活在比他自己所能创造的远为高级的文化中间。然而,青少年又不甘寂寞,所学不多就满以为可以去闯荡世界了。于是,他们又热衷于安排计划,设计未来,甚至直接投入工作;他们宁可尽早见到效果而不拘于单纯的学习。他们希望震动现实世界,立功成名,出人头地,做一番积极的甚至有创造性的事业。

保守与激进之间的轮替
青少年觉得世界混乱无章,意欲对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活进行改造;他们视既定的习俗为虚伪,对权势的专横感到愤怒。“对于他们初具雏型的理智来说,很想对那些似乎不合于真善的东西加以怀疑、抛弃,并亲自予以改造。”但是,青少年又会走向另一极端,即从激进的一极转向有秩序的一极,从激进转向保守。生活会慢慢使他们感受到传统的力量,感受到既定制度的价值。特别在宗教信仰领域,无神论和迷信之间的平衡几乎总是被扰乱;存在着过度的怀疑或信爷,肯定或否定,青年少在那些虔诚与异端之间特别表现得无所适从。霍尔还指出,个体的气质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制约着保守与激进的轮替,加之极端的观点总是比较简单明了,而稳健的观点总是比较复杂深奥,所以青少年易于一次或多次在保守与激进之间“穿梭”。

聪明与愚笨并列
青少年时期有着高度的直觉,甚至能预期成熟后的处境和老年时的结局。这是一种“心灵的态度”,它促使青少年去预见一生的经验,好似在智慧的真正目标中寻到了归宿。可是,在这早熟的哲理之中,仍可发现掺杂着失败的稚气,表现的形式为易努、贪婪、无缘无故和不合情理的异想天开、放纵低级冲动或全然的呆头呆脑。某些方面早熟的青少年,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常常受到抑制。

综合上述诸点,霍尔认为心理的发展相似于生理的生长:身体的发展是不匀称的,有些部分、机能、器官相继生长到某种程度,致使暂丧失确切的正常比例,要到后来新的发展水平上才可以重机关报恢复;心理的发展亦复如此,心灵的各种品质相继发展着,生长的精力时而走向这个方向,时而走向那个方向。在霍尔看来,这是生物学上的节约,同时也是复演,因为在心理领域内,大自然同样遵循我们经常用到的机械原则,即力量最好先作广泛的发展,而后再很好作用于一点,“人的生长发展回旋在一个逐渐扩大的范围中,应该努力防止过早地找到支撑物,应该努力延长变动的时期,还应该防止自然选择对我们的许多才能和倾向在生存竞争中可能暂出现的微小优点作过早的肯定”。根据霍尔的观点,这时的教育,应尽可能使各种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尽可能稍许纵容一点任性与空想,把性格上的一贯性推迟一段时间,让各种先天优势相互进行竞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1

      (一)身体的变化及心理的反应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年人都要经历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身高体重快速增加,并且,伴随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出来,男孩出现胡须,喉结变大,声音变粗,女孩乳房发育变化,身体脂肪增多,变得丰满,胸围、臀部增大。另外,两性均长出阴毛。这些变化经过约两年的时间,而达到青春盛期,并以女孩的月经和男孩尿中出现活的精子细胞为标志。  青春期到来的年龄在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女孩可以早到11岁行经,另一些女孩可能到17岁才行经,平均年龄12岁零9个月。男孩在同样的年龄范围达到性成熟,但是平均说来,男孩要比女孩晚两年进入发育盛期和成熟阶段。直到11岁之前,男孩和女孩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相同;11岁时,女孩在身高和体重两方面都突然超过男孩,女孩保持这一差距大约两年之久,然后男孩超过女孩,并且,在以后一直保持领先。这种身体发育速度的差异在初中阶段最显著,常可发现发育相当充分的青年女子坐在一群未发育的男孩旁边。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年人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对发育中的少年来说,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儿童,他们的身体可能是细长的,各部分的比例也可能不相配,这会使有些年轻人感到很不舒服,而周围人的一些不良反应亦会加重他们的沮丧,如周围人可能称细长的少年为"麻杆",称胡须浓而密的少年为"大胡子",而把身体发育快而头发育慢的年轻人评论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称之为"小头儿"等。  

    发育的快慢、迟早也给青年人造成压力,如发育迟的男孩要面对一个特别困难的适应局面,因为在他们同伴的活动中力量和勇猛非常重要。如果他们比同学矮小和瘦弱,他们可能在一些竞技中失利,可能永远赶不上发育早、在体力活动中占优势的男孩。研究显示,发育迟的男孩一般不如他们的同学合群,自我概念也较差,常从事一些较不成熟、寻找注意的行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同伴摈弃并受到同伴的压抑。另一方面,发育早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和独立,发育早或迟导致的这些个性差异可能持续进入成年期。发育速度对个性的影响对于女孩较不明显。有些早熟的女孩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她们在小学后期比同伴更像成年人,但是,在中学早期,早熟的孩子往往在同学中更有威信,在学校的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这个时期,晚熟的女孩像晚熟的男孩一样,可能有不那么适当的自我意识,和父母及同伴的关系也不那么密切。  伴随性成熟而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既是自豪的资本也是困惑的原因,青年人对自己崭新的体格和随之而来的冲动是否感到自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性发育的态度。父母对于性的隐密和禁忌态度会引起青年人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可能由于同伴具有比较实事求是的观点而逐渐克服。

      (二)实现同一性  随着身体迅速的变化,以前对肉体存在和身体功能的信赖受到严重的怀疑,只有通过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评价才能得以重建。青年人努力寻求"我是什么人?"和"我往何处去?"的答案。  在身体的变化及性成熟的过程中,青年人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又是什么?我与他们的关系如何?等。  青年人早期对自身特征的意识是从儿童的各种自居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年幼孩子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年轻人来到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日益重要,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也是如此。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当父母的观点和评价明显地与同伴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评价不同时,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很大。青年人试图扮演一个又一个角色,而把不同的角色综合成一个单一的个性时就遇到了困难,即所谓"角色混乱"。  

    (三)依恋关系的变化  青春期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轻,他们希望独立,倾向伙伴交往,他们过去主要是家庭成员,现在正成为青年,既是家庭中的成员,又是伙伴集体中的成员,与家庭在一起的时间缩短及交通手段、活动范围的扩展,使依恋和社会关系扩大。他们与其他成人的感情联系可能接近与父母的联系,如与老师、领导、邻居等关系。从小学到高中,形成大量的伙伴关系,性别的吸引也是同伴关系的重要原因。约会经常开始于集体活动。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可提供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有些青年人被家庭疏远,部分原因是他们离家的时间增多。在青春期,有几个交往模式可能在家庭中发生,其中有两种关系疏远的模式。其一为"放出模式"(ExPelling
    mode),这包含忽略或拒绝年轻人,父母放弃他们的照顾角色,不再看管年轻人,鼓励孩子走出去。"放出模式"常被这样的一些父母所采用。他们被自己的生活问题(如婚姻问题)所耗竭,没有精力再管孩子,另一种为"替代模式"(Delegating
    mode),青少年被暗示采用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即给父母带来替代性愉快的方式,他们的父母不能做的事,也包含表现出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性。  

    (四)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式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它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了抽象思维阶段。在16~20岁的青少年中有53%能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21~30岁之间为65%,也有人终生缺乏,但智商并不单靠抽象思维,它受文化、经历的影响。能用抽象思维后,青年人发现他们可以任意地做各种假设,并学会对假设进行检验。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他们可以将自身内部主观的经验看作是真实的一部分,抽象思维还使青年人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青年人不能区别他们所想的和别人所想的不同,因为他主要是关心自己,他相信别人所想也是他的外表与行为。皮亚杰理论主要解释者爱尔金德(D
    Elrind)称这种现象为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并指出两种后果:假设的观众(imaginary audience)和个人神化(personal
    fable),前者是指青年人将对自己的关注和兴趣投射给他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外表及自我被他人关注,因而他们追求自我表现、追随时装及对传统的反叛。由于认为自已是他人关注的对象,青少年易产生这样的观点,认为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即"个人神化",他们易产生一些宗教的信念,认为自己受到神的指引和支持,期望自己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如相信自己不会死去,未采取避孕措施与男友约会也不会怀孕等。当与伙伴们分享他们的观点、认知和经验后个人神化将会减退,他们会发现自己是一单个的人,而并非独特。  

    三、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理论特点  关于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理论方法有三种是较公认的。以生理成熟过程为基础,把其余的发展过程看做是派生的,或者是与其有联系的,这种方法称为生理发生法。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对人生道路的相应阶段而提出任务的,这种方法称为社会发生法。以纯心理过程及其功能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方法称为心理发生法。  发展的生理发生理论主要是注意生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推断出社会心理特征,或者把这些因素和社会心理特征联系起来。这种理论把发展过程的本身主要解释为成熟的过程,而成熟的阶段均带有普遍性。发展类型和年龄的变化过程是根据遗传上决定的体质类型来判断。这一学派突出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Stanley
    Hall),他认为,生理发生的"重演律"是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规律,个体发展、人体发育复现着种族发展的主要阶段,幼年重演着动物的发展阶段,儿童相当于古代人以打猎和捕鱼为主的时代,人到12岁相当于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初期,从性成熟开始到成年相当于浪漫主义时代。  

    与生理发生法相反,社会发生理论力求以社会结构、社会化的方法,少年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为出发点,来阐明青少年期的特征。其代表人物勒温认为,过渡年龄最重要的过程是:扩大个人的生活天地及其交际范围,增加团体隶属感,发展作为个人走向人物的典型特征。他把青少年期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把个人心理的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联系了起来。  心理发生法并不否认以上两种方法的意义,但它却把心理过程本身的发展放到首位。这种方法又分出三种流派。主要用情感、欲望和其他非理性的心理要素解释行为的,称为心理动力学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目前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他的哲学立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简单化的生物主义和泛性论倾向。

    他认为,发展的主要规律是"后生原则",每一新的发展阶段都要产生以前各阶段所没有的新现象和新特征。向新的发展阶段过渡是以"正常危机"的形式出现的,只有在解决了前一阶段所固有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解决,这种过渡将不可避免地推迟。他将人的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青少年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生了认同感、个性感及和别人的差别感。其消极的一面是产生了弥散性、模糊性的"自我",角色和个性的不定性。心理发生的第二种观点是人格学的观点,其把注意力放在整个个体的发展上,认为青少年期首先是精神发展的一定阶段,尽管这种发展与心理生理的综合过程有联系。这个时期的新任务主要是"自我"的发现,反省的发展,对自己特性及其特征的认识;生活蓝图的出现,有意识地确定个人生活的目标;逐步深入到各种生活的领域。

    这个过程是从内向外进行的:从"自我"发现到实际参加各种生活活动。心理发生法的认知发生的观点与前两种观点不同,它的注意力侧重在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上。其创始人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T
    Piaget),他认为,过渡年龄的特点是少年摆脱客观实体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已经成熟,这种思维活动是超脱客体而进行的。他还说:青少年的思维是特殊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把整个世界同化到自己的普遍理论之中,他们的表现给人们的印象是:世界似乎应该服从于他们的体系,而不是他们的体系应该服从于现实。


第2个回答  2018-08-01

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二、 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

三、意志逐步确立,但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之中。坚毅顽强的意志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 智力发展日趋成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2-21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1、过渡性。表现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心理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在身体发育方面和思维水平的房展方面,具体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2、闭锁性。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诞生,而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称作内部的获得期。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亲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的回答而拒绝回答。3、社会性、
第4个回答  2016-12-22
  (一)身体的变化及心理的反应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年人都要经历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身高体重快速增加,并且,伴随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出来,男孩出现胡须,喉结变大,声音变粗,女孩乳房发育变化,身体脂肪增多,变得丰满,胸围、臀部增大。另外,两性均长出阴毛。这些变化经过约两年的时间,而达到青春盛期,并以女孩的月经和男孩尿中出现活的精子细胞为标志。
  青春期到来的年龄在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女孩可以早到11岁行经,另一些女孩可能到17岁才行经,平均年龄12岁零9个月。男孩在同样的年龄范围达到性成熟,但是平均说来,男孩要比女孩晚两年进入发育盛期和成熟阶段。直到11岁之前,男孩和女孩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相同;11岁时,女孩在身高和体重两方面都突然超过男孩,女孩保持这一差距大约两年之久,然后男孩超过女孩,并且,在以后一直保持领先。这种身体发育速度的差异在初中阶段最显著,常可发现发育相当充分的青年女子坐在一群未发育的男孩旁边。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年人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对发育中的少年来说,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儿童,他们的身体可能是细长的,各部分的比例也可能不相配,这会使有些年轻人感到很不舒服,而周围人的一些不良反应亦会加重他们的沮丧,如周围人可能称细长的少年为"麻杆",称胡须浓而密的少年为"大胡子",而把身体发育快而头发育慢的年轻人评论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称之为"小头儿"等。
  发育的快慢、迟早也给青年人造成压力,如发育迟的男孩要面对一个特别困难的适应局面,因为在他们同伴的活动中力量和勇猛非常重要。如果他们比同学矮小和瘦弱,他们可能在一些竞技中失利,可能永远赶不上发育早、在体力活动中占优势的男孩。研究显示,发育迟的男孩一般不如他们的同学合群,自我概念也较差,常从事一些较不成熟、寻找注意的行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同伴摈弃并受到同伴的压抑。另一方面,发育早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和独立,发育早或迟导致的这些个性差异可能持续进入成年期。发育速度对个性的影响对于女孩较不明显。有些早熟的女孩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她们在小学后期比同伴更像成年人,但是,在中学早期,早熟的孩子往往在同学中更有威信,在学校的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这个时期,晚熟的女孩像晚熟的男孩一样,可能有不那么适当的自我意识,和父母及同伴的关系也不那么密切。
  伴随性成熟而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既是自豪的资本也是困惑的原因,青年人对自己崭新的体格和随之而来的冲动是否感到自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性发育的态度。父母对于性的隐密和禁忌态度会引起青年人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可能由于同伴具有比较实事求是的观点而逐渐克服。
  (二)实现同一性
  随着身体迅速的变化,以前对肉体存在和身体功能的信赖受到严重的怀疑,只有通过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评价才能得以重建。青年人努力寻求"我是什么人?"和"我往何处去?"的答案。
  在身体的变化及性成熟的过程中,青年人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又是什么?我与他们的关系如何?等。
  青年人早期对自身特征的意识是从儿童的各种自居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年幼孩子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年轻人来到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日益重要,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也是如此。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当父母的观点和评价明显地与同伴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评价不同时,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很大。青年人试图扮演一个又一个角色,而把不同的角色综合成一个单一的个性时就遇到了困难,即所谓"角色混乱"。
  (三)依恋关系的变化
  青春期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轻,他们希望独立,倾向伙伴交往,他们过去主要是家庭成员,现在正成为青年,既是家庭中的成员,又是伙伴集体中的成员,与家庭在一起的时间缩短及交通手段、活动范围的扩展,使依恋和社会关系扩大。他们与其他成人的感情联系可能接近与父母的联系,如与老师、领导、邻居等关系。从小学到高中,形成大量的伙伴关系,性别的吸引也是同伴关系的重要原因。约会经常开始于集体活动。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可提供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有些青年人被家庭疏远,部分原因是他们离家的时间增多。在青春期,有几个交往模式可能在家庭中发生,其中有两种关系疏远的模式。其一为"放出模式"(ExPelling mode),这包含忽略或拒绝年轻人,父母放弃他们的照顾角色,不再看管年轻人,鼓励孩子走出去。"放出模式"常被这样的一些父母所采用。他们被自己的生活问题(如婚姻问题)所耗竭,没有精力再管孩子,另一种为"替代模式"(Delegating mode),青少年被暗示采用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即给父母带来替代性愉快的方式,他们的父母不能做的事,也包含表现出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性。
  (四)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式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它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了抽象思维阶段。在16~20岁的青少年中有53%能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21~30岁之间为65%,也有人终生缺乏,但智商并不单靠抽象思维,它受文化、经历的影响。能用抽象思维后,青年人发现他们可以任意地做各种假设,并学会对假设进行检验。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他们可以将自身内部主观的经验看作是真实的一部分,抽象思维还使青年人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青年人不能区别他们所想的和别人所想的不同,因为他主要是关心自己,他相信别人所想也是他的外表与行为。皮亚杰理论主要解释者爱尔金德(D Elrind)称这种现象为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并指出两种后果:假设的观众(imaginary audience)和个人神化(personal fable),前者是指青年人将对自己的关注和兴趣投射给他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外表及自我被他人关注,因而他们追求自我表现、追随时装及对传统的反叛。由于认为自已是他人关注的对象,青少年易产生这样的观点,认为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即"个人神化",他们易产生一些宗教的信念,认为自己受到神的指引和支持,期望自己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如相信自己不会死去,未采取避孕措施与男友约会也不会怀孕等。当与伙伴们分享他们的观点、认知和经验后个人神化将会减退,他们会发现自己是一单个的人,而并非独特。
  三、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理论特点
  关于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理论方法有三种是较公认的。以生理成熟过程为基础,把其余的发展过程看做是派生的,或者是与其有联系的,这种方法称为生理发生法。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对人生道路的相应阶段而提出任务的,这种方法称为社会发生法。以纯心理过程及其功能的发展为基础的,这种方法称为心理发生法。
  发展的生理发生理论主要是注意生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推断出社会心理特征,或者把这些因素和社会心理特征联系起来。这种理论把发展过程的本身主要解释为成熟的过程,而成熟的阶段均带有普遍性。发展类型和年龄的变化过程是根据遗传上决定的体质类型来判断。这一学派突出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Stanley Hall),他认为,生理发生的"重演律"是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规律,个体发展、人体发育复现着种族发展的主要阶段,幼年重演着动物的发展阶段,儿童相当于古代人以打猎和捕鱼为主的时代,人到12岁相当于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初期,从性成熟开始到成年相当于浪漫主义时代。
  与生理发生法相反,社会发生理论力求以社会结构、社会化的方法,少年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为出发点,来阐明青少年期的特征。其代表人物勒温认为,过渡年龄最重要的过程是:扩大个人的生活天地及其交际范围,增加团体隶属感,发展作为个人走向人物的典型特征。他把青少年期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把个人心理的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联系了起来。
  心理发生法并不否认以上两种方法的意义,但它却把心理过程本身的发展放到首位。这种方法又分出三种流派。主要用情感、欲望和其他非理性的心理要素解释行为的,称为心理动力学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目前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他的哲学立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简单化的生物主义和泛性论倾向。他认为,发展的主要规律是"后生原则",每一新的发展阶段都要产生以前各阶段所没有的新现象和新特征。向新的发展阶段过渡是以"正常危机"的形式出现的,只有在解决了前一阶段所固有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解决,这种过渡将不可避免地推迟。他将人的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青少年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产生了认同感、个性感及和别人的差别感。其消极的一面是产生了弥散性、模糊性的"自我",角色和个性的不定性。心理发生的第二种观点是人格学的观点,其把注意力放在整个个体的发展上,认为青少年期首先是精神发展的一定阶段,尽管这种发展与心理生理的综合过程有联系。这个时期的新任务主要是"自我"的发现,反省的发展,对自己特性及其特征的认识;生活蓝图的出现,有意识地确定个人生活的目标;逐步深入到各种生活的领域。这个过程是从内向外进行的:从"自我"发现到实际参加各种生活活动。心理发生法的认知发生的观点与前两种观点不同,它的注意力侧重在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上。其创始人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T Piaget),他认为,过渡年龄的特点是少年摆脱客观实体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已经成熟,这种思维活动是超脱客体而进行的。他还说:青少年的思维是特殊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把整个世界同化到自己的普遍理论之中,他们的表现给人们的印象是:世界似乎应该服从于他们的体系,而不是他们的体系应该服从于现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