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国优秀女画家左冰冰老师的相关资料......

如题所述

  剖析左冰冰油画艺术的灵与肉

  人之初,性本善?
  对人性深层的追问正是左冰冰作品的精神内核。
  人是画家笔下永恒的主题,人有七情六欲,欲望与冲动,妒忌与贪婪,悲哀与仇恨,这些都是人性的普遍弱点,而善与恶,美与丑,天堂与地狱,又总是只有一步之遥,肉体与灵魂在某种状态下正是界于这一步之遥之间。
  左冰冰油画作品中的人体,这些肉体似乎停留在性释放的狂喜和有罪感的抑制这两者的中途状态,停留在感觉的直接性与记忆中的道德幽灵这两者之间,正是在这种灵与肉,左冰冰正是在爱与欲胶着的瞬间,准确地捕捉到人性中“本我”的真实性,从而力求揭示人类生命本源的奥秘。
  对于左冰冰来说性是一种生命价值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写”, “艳”和“眩”是左冰冰作画的性格。画中沉睡的面孔,充满诱惑的肉体乃精神陷于物质之中,半梦半醒的神态抑或亢奋的表情,多以X形构图为主,似乎都取典型的梦游中的姿态,她们沉湎于幻想之中,仿佛走入了其它的世界,夸张的笔意,流动的线条营造出强烈动感,不稳定的气氛,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隐性渲泄。
  谈到“写”,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书法的书写,写的过程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融入行动者个人思想感情、生命感悟、审美体验的有意思的创作过程。左冰冰一反常态,抛弃传统的作画方式,把以往色彩的涂抹、叠加、堆积,通通简化为一种“写”的行为,以多彩绚丽的线条编织构成画面元素,这种大胆尝试也许是画家左冰冰对中国文化的某种解读方式吧。
  再看作品中的“艳”,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冷暖两组色系的强烈碰撞,象征着两性的迷离与神秘。上帝从男人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因此女人和男人都是对方的一半,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在艰难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左冰冰作品中艳丽的冷暖色彩运用正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物化,“艳色”和“艳事”或许正是左冰冰对人性价值的某种心灵观照。
  “眩”——读左冰冰的画会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这都是由她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的个人追求有直接关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女性艺术家中,象左冰冰这样敢于直面人性问题,并且从个体感悟的角度对人性价值提出了深层次的诘问,这实在很不容易,也从这些方方面面成就了左冰冰的艺术面貌和学术价值。

  边缘与禁忌的自由―王春辰论画家左冰冰的绘画艺术

  这几年,中国的情色绘画开始多了起来。在80年代,艺术家基本上在争取创作形式与风格的自由,其叙事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绘画的痕迹;90年代初出现个体化的自我叙事,多为日常生活的一般故事,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锐利的女性主义艺术,用女性视角来观照周边的世界,有的温和些,有的是以强烈的质疑态度来审视自我,甚至直指禁忌的身体,将身体意识敞露开,打开了一扇扇惊疎之门。
  如陈羚羊的《12月花》、邢丹文的《我是女人》、向京的《你的身体》等等,这些艺术家以果敢、直接的视觉冲击来叩打身体的观念及其政治话语。进入21世纪,女性意识与社会传统之间的冲撞继续成为艺术家追问的课题,也就是说,在多样化的中国当代艺术景观里,以女性意识直指视觉目光的艺术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而且这不是孤立的现象,倒是成为一批艺术家的自觉行动。这里面既有社会变迁的心理冲击,也有跨越时代门槛的人性的追溯。
  左冰冰的绘画可以放到这一个大的时代框架里来看待。这又是一批新的女性艺术,如四川的沈娜的女性身体自恋、北京的黄敏虚构的时代错位的情色景象,它们再次显现为今天的性别意识的解读。左冰冰的绘画塑造了华丽的女性图景,这是一些悬浮起来的形象,没有关联,没有故事依托,但也是一些自我迷恋或巫山云雨的镜头,表面上是生活场景的片断瞬间,但这一些作品汇集到一起,呈现出的是一种大胆的态度和明确的宣示。画家用最直接的方式披露了生活的被隐匿的真实。它们应该说是生活的一种指涉,更严格地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性别批评话语的视觉传达,即当代的情色绘画的重点不是情色,而是其语境中的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交错状态,对它们的构建既不是高位的道德批判,也不是取媚于市井的消费。相反,是某种人类存在现象的透视,也是由从属而走向主体的在场,它们不是解决深奥的精神分析问题,而是试图以视觉的方式重构女性的主体性。
  显然,这是恒久弥新的题材,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情色绘画贯穿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中,最初它们不是以艺术的目的出现,而是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反映,更是社会观念的折射。但历史上的情色绘画多以女性为被动的、被压制的角色,而进入到当代社会,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它既显现为人类的固有欲望,同时也是性别意识与心理的重新构造,以往人们说女性是被男人构造的产物,而今在相当程度上,女性成为自我构造的对象,所谓新的情色并非为满足男性,而有了它们要独立成为一种地位的倾向。左冰冰对它们的探索和表现,也是这种新的倾向的反映,女性主体性的宣言既有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也有对性别专制的批判。这是一种有勇气与智慧的绘画题材,极敏感,但又极富有挑战性,左冰冰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并且也将在提炼、深化方面做下去。这种对抗性的艺术也必将显赫于今天的艺术景观中。

  2010-5-10 于深圳机场为大雨滞留中

  王春辰:
  美术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从事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学术关注点为当代影像的发展与批评、绘画的当代转型、文化批判理论与艺术。
  开设外国美术史、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当代影像批评等课程。出版有《1940年以来的艺术》(2006年)、《绘画现象学》(2006年)、《装饰新思维》(2006年)、《艺术的终结之后》(2007年)、《美的滥用》(2007年)、《艺术的阐释》(2008年)、《艺术史的语言》(2008年)、《蔡国强:我想要相信》(2008年)、《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2009年)等美术理论及艺术史译著。策划的展览有:异像:一种城市图像心理学(北京)、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影像动力学(北京)、超自然:中国新世纪摄影展(纽约)、过去与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展(韩国)、迷局:中国影像五人展(伦敦)、墨道法相:姬子个展(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北京)、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武汉)等。

  性非性的镜像——专访左冰冰

  ART:女性与性实际上历来是被禁锢的话题,您在您的作品中果敢地表达性题材,表现出被捆绑、被束缚的状态,您收到的来自各方的评论如何?
  左冰冰:对性的表达,从远古的壁画,到现在的行为艺术,有很多表达方式,只是艺术家们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不同而已。中国文化内敛、含蓄,传统社会又是男权社会,且不说女性一般不敢将心中关于性的真实感受直白地表达出来,即便男性艺术家,他们表达性的题材的比例也少。在今天,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性的表达持有异议,甚至谈性色变。尤其是对于我画的性题材,由于表达的是自恋、自慰等行为,他们更是接受不了。社会这么大,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认同某一种表现手法。但我渴望表达性的想法酝酿已久,并没有其它什么特别的想法,然后我就自然地走出来,我只是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已。
  我想通过自己对性的理解和认识,以油画的方式,来表达每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潜意识中对性爱的追求。性爱本身是美妙的,是人类繁衍和幸福的必需品,是艺术发源滥觞处,我们有何理由不能直接、真实地面对!更不应将其看作洪水猛兽!性爱本身是圣洁的,有人非要将性爱与色情联系在一起,那是他个人的事情,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社会本来就是由男人和女人两个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过去男人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男女在这个社会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女人对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女人观察世界的视角在某些方面与男人是有区别的,男人看女人与女人看女人是不同的,女性视角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两方面的观点都应加以关注,只有两方面都顾及到了,这个社会才是完整的、和谐的。所以,20世纪以后,女权主义蓬勃发展,她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大胆地加以表达,为自己的权力和平等而战,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ART:能否谈谈您作品成形的一个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成就了您现在的艺术形式?
  冰冰: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画布上不断地追求心灵的真实,再由心灵的真实而及视觉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感受自然而然催发、成就了我现在的绘画风格,我并没有刻意追求,而只是在观照自己的内心对性爱的感悟时,真实地书写了自己的体念。因此,我的绘画风格是我在追求心灵真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就的。
  至于现在的艺术形式,我觉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然,很多东西都是在偶然中开始的。在我第一次对着镜子画自已的时候,开始对自已的身体产生了兴趣,并像其他画家那样,也开始“自恋”起来,这个驱使我不停去表现一些跟自己有关的作品,或想像跟自己有关的作品。
  在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展里,我画了一组《生命的律动》,那些全是在扭动的胎儿。这个笔触可能跟我平时比较喜欢跳舞有关系,我觉得扭动的曲线很美。就这样,我喜欢了用扭动、旋转的笔触在画面表现我的意念中的真实,这样慢慢形成了我个人的绘画语境。另外,我心里一直憧憬着“爱的雨露”。只有在爱的雨露的滋润下,才会有丰富的灵感去创作那些超乎想象的作品。

  ART:您怎么看待性和艺术的关系?
  冰冰:对女性来说,性是爱的延伸。人生不能没有爱,但可以没有性。没有爱,生活会显得暗淡,人性会变得冷漠,作品(不管是绘画还是音乐)就不会有光明的意境。爱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激情。有想象力和激情,作品就会充满生命力。“性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爱的性事不会有艺术的升华。比如动物也有性,就没听说动物有艺术。
  性爱的题材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还是各种艺术,都离不开性,性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艺术史是离不开性题材的,性爱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文学家最钟情表达的一个主题。
  艺术题材是多姿多彩的,题材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差别在于表达角度不同,或思想深刻与否,或表现手法是否与你要表达的内容贴切。我只是借助一个题材去表达我自己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观念。性爱本身是很美好的,把它看成是黄色的东西,显然是一种浅薄的认识。

  ART: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理论对艺术的影响的?
  冰冰:当代艺术理论的基础是哲学,人性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人性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艺术是以上种种视觉形式的代言人。每个当代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时间需要的形象”的认识。其实关键不是素材,而是对视觉形象的创造力,艺术大师就是在这些方面有贡献的人。
  当代艺术理论有很多鲜活的东西,对艺术的影响也很大。但如果只知道套用已有的理论,不深入创作,无切身感受,就无法领会艺术的精髓。
  我们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要寻找自己的根。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这些艺术大师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哲学有深刻的理解和体认,他们的艺术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加关注精神世界,当代艺术更加关注现实世界,更加尖锐。或许,在虚实之间,应该双修互补,这样既能传承中国传统哲学、艺术和人文思想,又能观照时代主题,将传统发扬光大。

  ART:关于您作品的学术性,您是怎样思考的?
  冰冰:我没多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一位作家在搞创作的时候,总想着他的作品的艺术性在哪里,这种感觉太不自然了。因为艺术是单纯的,不应带太多复杂的东西在里面。而所谓学术性,也不仅仅是说出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慢慢的浸润并沉淀到作品里去的。上升到理论需要时间的磨砺,功到自然成。

  ART: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锐利的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同样作为一位锐利的女性艺术家,您作品的独特性在哪里?
  冰冰:品味一幅绘画作品就如读一篇小说或散文,至于读后感如何,那应该由读者自已来言说吧!

  画家左冰冰印象
  作者:梅景秀

  “月光族,享乐主义,精神的叩问者”。作为同窗老友,这是我对我在广州美院时的同学——当代青年女艺术家左冰冰的一大印象。
  记得在高中时,就读了文学巨著《飘》,里面那位主角——赫思嘉,让我刻骨难忘,她是一个集叛逆、率直、天真、勇敢、坚强、固执、倔强等于一身的综合体,她那具有前行意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顺应解放潮流的自由灵魂,时常撞击着我的心灵,那时,我也想做一个中国的赫思嘉,然而,最终我却没能做到。
  后来,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认识了一个叫左冰冰的同学,数年的同窗寒暑中,长期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她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她的某些看法也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有改变过的,那就是她在我眼里,是一位不折不扣当代中国的“赫思嘉”,一个对既有规则的漠视者,一个时代矛盾结晶的闪光多棱镜——我没能做的,她却做到了!
  传统眼光中的女画家,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注重形式的美,思想性、精神性的东西却会肤浅、单一,而左冰冰却打破了这个规则,让我们看看她的作品吧:她的作品大多以“性—自尉”为主题展开,表象根植于人的本能欲望,画家以其强烈而直白的艺术语境冲击着人的视觉神经,其内里则是对当代现实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体语和反思,寄予了画家本人对当代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家园迷离失所的深切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内省性。
  冰冰的作品中,常以痉挛的手指、长发、伸出的舌头尖、迷乱的神情和暧昧的粉色调为基本道具,营造出一个处于性兴奋点的状态,线条流畅自由,叙述手段直接而赤裸,若把这种“自慰”的状态放置在时代大背景中,就会产生一种超越题材局限的普世性——当下人性的魅惑、迷乱、和孤独、疏离,这正契合了我们时代文化的焦点,也更能引起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左冰冰以她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体内赫思嘉的精神所在!
  由于与冰冰不在同一个城市,因此,我们的沟通更多的是在电话上,每次通电话,谈的最多的话题要数创作了,而每每这个时候,她的语气也是最兴奋的——又有新的创作计划了、对最新作品如何的构思、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又被新的灵感惹得几晚没睡好……每当听到她那充满阳光的话语,我暗暗地想:冰冰,你是一块会燃烧的冰,将视觉的常规烧得荡然无存,在灰烬中诞生出新的艺术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