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方向有哪些

如题所述

  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这五个坚持精辟概括了农村改革30年的主要经验,这五条经验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实践上具有指导意义。

  1、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成功经验最集中的体现。农村改革以来我们党每年都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进入启动阶段,我们连续发出了五个指导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二十一世纪初期,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期,中央又陆续出台了五个新的一号文件,正因此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村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地位,都要强化农村发展机制,把农村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都要强化农民权益保护,把农村问题作为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

  2、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之举。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发展源远流长,农业必须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是人类的衣食资源,也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历朝历代无不以农为本。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后,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所能提供的农产品决定了二、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也决定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在现代化过程当中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但是基础地位和作用丝毫没有降低,我国改革开放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基本的前提是我们始终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保障供应水平,这就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做到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这是贯穿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农村改革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等等,都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设计和实施的,目的就是按照供求决定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取向,大力的培养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形成一体化新格局,都是为了把农业、农村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和活力,促进城乡资源的流动,促进城乡优势的结合,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实践证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继续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

  4、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两百多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后,

  中央始终把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明确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逐步的由简单劳动和土地相结合的传统农业,走向了以资本为主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作用优化配置的现代农业。

  进入新世纪,中央通过新一轮的一号文件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农村管理思想、增长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农业正在出现质的飞跃。今后我们要实现中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进一步的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5、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坚持保障农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中国农村改革是内容最复杂、环节最多、层次最深、难度最大的改革,改革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顺应民心民意,尊重群众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在经济上关心农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20年以后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又一次重申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农村改革当中,土地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等等都是在农民首创的基础上总结推广的。

  改革过程当中始终优先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难、增收难、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等的突出问题,让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而这些也正是改革得到农民支持拥护,并取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村改革三十年成就如此重大,意义如此重大,值得我们纪念,经验如此宝贵,更值得我们尊重,所以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无疑是对农村改革30年最好的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具体分三部分:
  第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粮食生产连续“十一连增”。同时,农业深层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重点报告以下七个方面的趋势:
  一、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形成交融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国际经验看,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工农业交融发展,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90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700万人左右,2020-2030年间预计在500万人左右。据世界银行模型预测,今后农村劳动力每转移1%,GDP可提高0.7%;转移5%,GDP可提高3.3%;转移10%,GDP可提高6.4%。近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已达45%以上,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正如农民所说的:一家人一人务工解决温饱,二人务工实现小康,三人务工达到富裕。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相当多的地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小孩和老人,群众称为“386170”部队。加上农业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形成缺人、缺钱、缺技术和缺装备的局面。这种状况迫切要求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企业与合作社联盟等,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企业进入农村之所以有动力,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市场好、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企业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为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工农业交融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在全国各地已颇具规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农业集约程度提高,设施农业成农业增效新途径
  要正确认识农民增收与农业本身发展的关系。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本身就发展得好,主要是农民收入是多方面的,相当多的地区,农民收入很大部分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有相当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发展的水平。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的环境。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专家调查表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资源节约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消耗。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却分别为世界总用量的30%和26%,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氮、磷肥用量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靠广泛应用高新技术。
  实践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降本、增产提质、转化增值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5.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4.56万亿,分别比2010年增长41.6%和75.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参考: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Speech/201507/t20150713_229511.ht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