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的个人生活

如题所述

陈晓旭有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演员毕彦君。陈晓旭和同属鞍山话剧团的毕彦君自少年时就相识,1983年正是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她才鼓起勇气向《红楼梦》剧组投递了自荐信。1987年拍摄完《红楼梦》不久,二人就结婚了。但如此快速的结婚反映了他们在感情上的“仓皇心态”,结婚毕竟不是恋爱,很快他们就离婚了。2003年陈晓旭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离异经历时说“婚姻应该是非常严肃的。我自己呢,是因为拍摄完《红楼梦》之后,真的有了家庭的生活,才发现很多的东西,是大家互相以前没有发现而不能适应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性格,我自己那个时候的性格,棱角太多吧,不能包容别人,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然后很难相处,实际上我演林黛玉的时候,我的性格很像林黛玉。”
1991年,陈晓旭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郝彤,后者邀请她参加拍摄他的毕业作品《黑葡萄》。陈晓旭在郝彤三顾茅庐之下答应拍摄,二人在拍摄过程前后互相了解,拍完戏后,剧组东拼西凑几千元钱给陈晓旭作报酬,可她觉得学生不容易,只留下了1000元,这个举动打动了郝彤,郝彤开始追求晓旭,于是两个人就此结缘。郝彤毕业后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了一年,随后他辞职和陈晓旭一同投身于商界。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剃度出家,3月8日郝彤也正式出家,陈晓旭去世后,有传言说其已还俗,晓旭父亲说”他和我们一直没怎么接触,他也是挺悲痛的,怕见这个事,就不怎么接触,不好回答。“
拍摄完《红楼梦》和《家春秋》两部电视剧之后,陈晓旭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成为一名演员,不过此时的她一直在北京过着并不稳定的生活,当时流行出国热,陈晓旭也想去美国,但被认为有移民倾向而拒签。后来想去德国转签到美国,但是在德国呆了三个月,陈晓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国外生活,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回到了北京。199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长城广告公司在征集承包经营,陈晓旭拿出买股票积攒出来的钱组建制作总部,自负盈亏,开始了从商。一年后,男友郝彤(陈晓旭第二任丈夫)也加入到公司中。
陈晓旭说闯入广告界只是个偶然,说白了是为了生存。陈晓旭的创业资金是买股票赚来的。那时中国的股市也是刚刚起步,她拿演出积攒的两三万块钱跟着别人买原始股,没想到股票翻了好几倍,她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公司创始之初,陈晓旭可以说一无所有。既无广告从业经验,手下除了几个大学生,也没有得力助手,没有办公地点,就在一家酒店租了间客房,业务举步维艰,房租和人员工资压得她透不过气来。经过努力,一个月后,终于迎来了转机,一家药厂慕名而来,“我知道林黛玉是不会骗我的。”厂方代表说。
当时中国只有几百家广告公司,从1991年到1993年,在陈晓旭的带领下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发展很快,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起初“林黛玉”的名气为她到带来了不少好处,当时的市场环境,客户不知道该信任谁,于是名人效应产生了作用,从来拉来了一些客户资源。但真正合作之后,她发现不能简单吃老本,靠以前的知名度,那是非常幼稚的一种想法。“有理性的人绝不会因为你是'林黛玉’就多给你一单生意,如果真有人为了这个找上门来要做生意,我还信不过他呢。但我还是喜欢被唤作'林黛玉’的,这能勾起我青春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可是我不会陶醉于此,我是一个理智的人,我不认为有人因此喜欢跟我交往或者追捧我有任何意义。我希望做更实在的,有价值的事情。”后来在客户和企业前面,靠的是诚信、敬业精神。
但公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94年,他们为一家北方医药企业代理央视投标垫款数百万。同年,公司选择了多元化投资,代理德国洁具公司在中国的销售。当时正逢国家经济调整,公司业务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客户解体,投资失败,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生死存亡关头,陈晓旭决定贷款经营。贷款的压力,迫使陈晓旭从国外买来一批经营管理书籍,埋头苦读。她尝试放弃多元化投资,改革公司内部结构,完善了17项客服程序与合同漏洞。这些在当时的广告环境下的作为,已成为广告管理学的经典案例。
1995年,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业绩达到4000多万元,旗下有十多个签约品牌,银行贷款全部还清。
1996年,陈晓旭在原公司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时年31岁。
1998年,世邦广告代理了五粮液、五粮春、报喜鸟、罗蒙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在业界建立了自己的优良的口碑。当时国际4A广告公司正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扩张速度,进军内地市场。具有一定实力的本土客户也对4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晓旭凭直觉感到,未来的本土市场竞争,将在4A公司与本土大型广告公司之间展开。
陈晓旭对世邦进行了第二次改革。3个月内,调整了公司组织结构,引入了一批来自国际4A公司的港台员工,这些“外来和尚”带着半生不熟的大陆话和一套成熟的运作理念,让世邦的客户和员工感受到全新的服务方式和广告流程。
4A式改革,为世邦迅速带来了更多的广告片制作。然而,一个月后,这些广告片都陆续遭到否决。客户反映,创意不本土,效果不理想。有些经销商和消费者甚至看不懂。陈晓旭带领公司一班人逐一拜访客户,客户的经销商以及终端消费者并与他们真诚沟通。他们意识到,国外企业先进成熟的管理模式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中西方强烈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中国企业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导致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的大多数公众仍然很难理解个人主义和个性创造力。因此,美国和欧洲那种推销能从产品中满足个性和个人享受的广告创意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我们更多的立足于慷慨大方和宽宏大量。即使是年轻人也不想显得自己自私自利。所以我们在设计广告时,就淡化产品这方面的价值趋向。”
在经过冷静思考后,陈晓旭思路逐渐清晰,“我们不会比企业更懂得本土市场,但是,我们一定要比4A更懂得本土企业。”她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学习国际广告的先进手段和手法,但一定不能脱离中国本土的文化构建与深层消费洞察。这一年,世邦开始了内部员工的4A教学培训与中国儒家文化学习,并开始建立针对中国酒水行业的专业调研数据库。此次整改后,世邦营业额开始冲入亿元大关,一些移情4A的本土客户又回到了世邦的怀抱,业务步入正轨,公司迅速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用陈晓旭的话说,即是“儒家思想确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源头,它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客户。”
1998年,陈晓旭创建了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开始涉及传媒和影视业。2000年投拍的电影《爱上新世纪》获“百合奖”提名,2002年投拍的《冬日细语》获第9届上海电视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2005年投拍的电影《租期》或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东京SKIPCITY国际数字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
到2004年,世邦广告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此时的陈晓旭也名利双丰收,还获得了“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等荣誉称号,在商界享有盛名。
2006年,陈晓旭首次担任制作人投资拍摄了电视剧《红衣坊》,作为2006年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开年戏,取得了不错的收视与口碑。
2006年,自1991年进入广告业界,经过15年的发展,世邦广告公司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1999年~2003年,世邦广告连续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广告代理公司称号,2004年获得中国生产力学会颁布的“中国十佳诚信广告机构”和“中国十大策划专家”称号,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人中国案例”品牌策划金奖。
陈晓旭2006年3月6日在北大演讲中谈到自己商业上的成功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时说:“大家知道我现在是个企业家,很多人依然说我和林黛玉的性格有很多契合之处。有的记者问我是如何处理林黛玉的柔弱和企业家的果敢之间的矛盾。我没有觉得林黛玉是柔弱的,她很坚强。如果说林黛玉这个人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就是'创意’。广告是很有创意的,而林黛玉是个很有创意的人,比如'葬花’的行为显出她非常有灵性。她看到落花,把花当作生命一样的尊重,把花埋起来,葬了,像悼念一个人。还有跟贾宝玉吵架的方式也特别有原创性。所以说,如果林黛玉到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人。”她是一个喜欢冥思的人。传统的头脑风暴法很有效果,但对于她,大多数真正好的想法是在独处的时候产生。“这印证在我为'五粮液’——中国著名的酒业集团做广告的时候。作为中国'酒业之王’,他们想推出一种新产品:'五粮春’。并希望在前期以'五粮液’的品牌来带动新品牌。我采用了中国古诗中的经典词汇'系出名门’来做推广。以'秀其外绝无奢华,慧其中内蕴悠远’的诗句赋予物化产品以鲜活的形象感。 现在,这个品牌连同广告语:'名门之秀五粮春’已经几乎和五粮液老品牌一样知名。” 散文诗歌  时间作品名称备注1983年《给十七岁》《无题》 1983年《我是一朵柳絮》《梦里三年已是秋》 1987《梦里三年》与邓婕、欧阳奋强等合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8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就读于鞍山市铁东区胜利小学和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中学。


父母均在鞍山京剧团任职,父亲任导演,母亲任学员班教师,父母希望晓旭能女承父业,可她不喜欢京剧,却醉心于芭蕾。10岁的时候,她拥有了一双红舞鞋,开始学习芭蕾。那时,她常常在全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演出著名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晓旭的学校到家里有一条很长的马路。“在许多寂静的早上,我一路跳着舞步去上学。那时我梦想跳进省里最出色的芭蕾学校。经过两年学习,我开始了试演。”


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多数人基本保持相同的发式和着装。但她一直想与众不同,喜欢漂亮的东西,即使同样的辫子,也要辫得别出心裁。


当时,学生要经常到工厂、农场体验劳动。由于母亲的宠爱,常常随顺她的小诡计,使她可以逃避劳动去学心爱的舞蹈,以至学校的人都认为她娇气。“这一点也成为我终生需要克服的习气。”

但是她学习芭蕾非常用功,12岁时就已经可以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但在晓旭通过了所有的芭蕾考核后,一纸政审鉴定击碎了她的芭蕾梦。她落选了,因为芭蕾舞团对她的评语上写着:“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子”,老师最终选择了其他女孩。晓旭后来回忆时说:“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陈晓旭1978年进入鞍山杂技团,开始了每天艰苦练功的生活,并任报幕员,半年后转入鞍山话剧团,但每天只能打打下手,演一些小配角,算个学员。


晓旭自幼喜爱读书,3岁时,父母便开始教她读古诗。12岁时,她放弃了舞蹈,却迷上了书本,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尽管她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母亲见她当时的情况,给她办了一个图书证,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阅读。当时最喜欢的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此后便开始在杂志《青年诗人》上发表自己的诗,14岁时发表的第一首诗作是《我是一朵柳絮》,那时的她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诗人气质也是后来王扶林导演选择她出演林黛玉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16
陈晓旭,你用什么牌子的香水?几克拉的钻石?平时的饮食是怎样?什么运动?~~~你。。。。气死我了。窝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