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分别是哪几个国家?

如题所述

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而这些国家都想当霸主,便开始连年的战争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战国就是这天下大乱,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扩展资料:

中国的战国时期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国后期,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战国时期结束。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那么到底什么是春秋,什么是战国,二者是如何界定的呢?


其实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权威,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氏也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和争霸促使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它的分水岭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春秋,是因为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间,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简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叫《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是天下共主,因此没有哪个诸侯敢公开违反周礼的约束。春秋五霸当中的首霸齐桓公称霸于诸侯的原因,就是在于他采取了名相管仲的尊王攘夷的策略,替周天子讨伐西夷,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因此,其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大家谁不按照规矩来,齐桓公就代表周天子来讨伐他。

同样,晋文公要求自己死后按照王的礼节来安葬自己的时候,也被周天子拒绝,因为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尽管晋文公已是当时的天下霸主,但是也不能公开反对周天子的决定,因为这就意味着叛逆,成为天下讨伐的对象,因此谁也不敢先破坏规矩,是要遵守周礼的。


而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由秦统一中原之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战国时期和春秋不同,这个时候没有了周礼的约束,各国纷纷吸纳人才,发奋图强,互相征伐,导致战争不断。战国时期称霸靠的不是周天子的认可,而是自身实打实的实力。有实力,就可以和诸侯会盟,让大家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从这以后,天下经过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韩、赵、魏、齐、楚、燕、秦。而战国七雄则为七个君王(一说是以上七个国家):韩昭侯、赵武灵王、魏惠王、齐威王、楚悼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最终在各国混乱期间,位于西北边陲之地的秦选择了坚持变法,统一了天下,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中国也结束了长达200年的战国时期,迎来了大一统王朝——秦朝。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4
东周春秋时期,诸侯左右了天子。据说周初分封诸侯几百个国,到春秋时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此国家都想当霸主,因此连年生发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就这是史书中所说的“春秋五霸”。
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为战国的历史开端,从这一年,到秦始皇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现在,我简单来说说七国的疆土地理: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亲政,以李斯为辅,开始大规模的用兵,同时又收买了六国权臣分化其内部,以配合军事。

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韩地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用反间计杀赵将李牧,次年攻下赵都邯郸,活捉赵王迁,公子嘉逃至代,自立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辽东。次年,秦以河水灌魏都大梁,水淹城破,魏王降。

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兵兵攻楚,活捉楚王,次年秦完全攻占楚国之地。

公元前222年,秦攻燕边东地,活捉燕王喜,攻代地公子嘉,燕赵二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21年,攻占齐都临淄,齐亡。秦国一统天下。

战国时期,铁工具开始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开荒能力,种植面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

水利灌溉工程在战国时也有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有:秦昭襄王时,李冰开凿的都江堰(在四川灌县附近),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地区,得到灌溉,通航。秦王政时期韩国人郑国,在关中开渠以通泾洛二水,开凿郑国渠。渠长三百多里,使关中之地成为沃野。

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和铁器应用,同时也大大推动手工业发展。冶金,青铜和纺织品,盐业,溱哭的生产都有大发展,至使商业更发达。

战国时期,还是伟人辈出的时代。哲学,文学,史学,儒学,等学术文化取得了辉煌与成就。那时候,孔,墨,弟子满天下,以后又产生了道,法,阴阳,名,兵,农,纵横各家。《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国语》等众所周知的伟大著作相断涌现,对后世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0
齐国、楚国、燕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第4个回答  2019-04-10
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而这些国家都想当霸主,便开始连年的战争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战国就是这天下大乱,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