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标点符号用法大全 标点符号怎么用

如题所述

先看楼下,楼下在网页上标点符号的讲解中算是讲的简明全面有深度的了。我是自己又写了一遍,简单精缩版的。适合第二遍看加深理解。
在作文中,运用标点的能力也会影响得分。
顿号,逗号,分号的用法:
1、
①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②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③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用顿号。
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用逗号。
②是谓语动词。)
2、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
3、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再用顿号)
4、
①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②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6、
①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②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死背多用多看就记下来了。)
7、
①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②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③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8、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并不要求只能“;;。”或“;。。”)
9、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靠句感吧。多看些书这些自然就分辨出来了。)
问号用法:
1、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3、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
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怎么啦,你?
②鲁迅:“你放着罢,祥林嫂!”
冒号的用法:
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因为关系紧密,都是名词)
2、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3、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
①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②(自加)据国内第一份有关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的综合性刊物,多媒体世界材质掌握的数据,我国专业的和有关的多媒体公司有100家。
6、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这种形式书中常见,容易记下来。)
7、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
引号的用法:
1、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3、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4、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
①三峡工程、京广铁路。
②“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专有名词与含有概括性和特定含义的名词)
破折号的用法(在作文中破折号占两格):
1、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2、
①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大会理事。
②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②句可以变去破折号,但是①句会变了意思。)
③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3、破折号和括号的区分。在文中意思基本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读出一个不读出。
省略号的用法:
1、省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2、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逗号应省略)
书名号用法:
1、表示书名、篇名(规章制度也算)、报刊、歌曲、电影剧作等。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
①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为“自由谈”(此处略去此句子中的“”方便理解)
4、《读〈石钟山记〉有感》 《〈中国工人〉发刊词》
5、《荀子•劝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括号的用法:
1、
①推行“三证”(即机手合格证、机具检验证、供油证)供油制度,阻塞了油料漏洞。
②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语文书上常见)
2、
①“吸翠霞而夭妖”出自晋代郭璞的《江赋》(见《文选》卷十二)。
②(自加)“吸翠霞而夭妖”出自晋代郭璞的《江赋》(见《文选》卷十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09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主要考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标点的使用,尽管标点符号很多,容易用混,但只要理解好下面所讲的使用方法,就能做对标点符号类题目。

  标点符号常见考法是以选择题形式出题,考查内容较为固定,点号的连用、后括号的位置、引号和句末点号的关系等都是重点。在第二卷,尤其作文,运用标点的能力也会影响得分。
  顿号,逗号,分号的用法: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9、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如: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问号用法: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如: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注意]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怎么啦,你?
  [注意]倒装句中,感叹号具有相同的情况。如:你放着罢,祥林嫂!
  冒号的用法: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
  引号的用法: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如: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如:三峡工程、京广铁路。“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破折号的用法:
  1、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2、破折号和冒号的区分:
  (1)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部分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如: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大会理事。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的则不行。如上面的第二个例子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而第一个则不能省去,否则意思就不明确了。
  (3)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末,而破折号则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如: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3、破折号和括号的区分: 双破折号的作用与句内括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在句中插入解释或补充;但句内括号中的内容在诵读时不读出来,而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要读出。
  省略号的用法:
  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如: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要删去省略号)
  2、一般情况下,句末的省略号连同标点符号一同省略。如: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逗号应省略)
  书名号用法:

  1、表示书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歌曲、电影剧作等。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如: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如: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
  4、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中国工人〉发刊词》
  5、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如:《荀子•劝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括号的用法:

  1、句内括号:注释句中的某些词语,紧贴在被注释或说明的词或句子后面。如所注词语后面有标点,要标在括号的后面;括号内的语句之间可加标点,但末尾不用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直接用括号收住。 如:推行“三证”(即机手合格证、机具检验证、供油证)供油制度,阻塞了油料漏洞。 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2、句外括号:注释整个句子,在句末标点后面;它的内部可用标点,句末标点可用可不用,要用时要标在括号内。 如:“吸翠霞而夭妖”出自晋代郭璞的《江赋》(见《文选》卷十二)。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03
第3个回答  2016-02-09
找度娘帮你。
第4个回答  2019-01-06
采集天啦噜楼离婚了过来看看图是考虑考虑亏本自己好久不见王俊凯和宋祖儿大好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