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目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干部的作风问题,许多群众有意见、不满意的问题多是由作风问题引起的。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突出、奢·靡·之·风严重,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从转变作风抓起,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努力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8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活动中,应着力解决五个方面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1、完善干部评价机制,解决“无动力”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实、脱离群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群众评价权“轻”、上级评价权“重”,造成部分干部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为此,必须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评价的“权重”,干部的升降、奖惩、去留,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采用“上下结合”的评价机制,倒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2、注重问题整改,解决“空对空”的问题。一些地方开展活动,会议座谈多、文件材料多、问题解决少。要确保活动取得成效,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首先,要深入剖析研究。认真查找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脱离群众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意见,做出公开承诺,出台便民服务措施,提高办事服务效率。其次,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经常性的随机督查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突出问题,限期整改落实,推动活动开展。第三,要坚持群众满意。查找问题准不准、整改措施实不实、整改效果好不好,要向社会广泛公开,由群众打分评判,由第三方机构收集整理,群众不满意的要立即“推倒重来”,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变化。
3、改进活动方式,解决“不彻底”的问题。作风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反映,活动‘换频道’速度如果过快,不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效果肯定不会理想。因此,开展活动,变化不宜过快,时间跨度可以适当拉长,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主题,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一抓到底、抓出实效,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取信于民。
4、搞好顶层设计,解决“冷热病”的问题。一是鼓励基层探索,防止“上热下冷”。建议上级在制定活动方案时,着重明确方向和框架,预留空间,鼓励基层创新,激发基层活力。二是适度下放资源,防止“外热内冷”。在调研中,不少乡镇干部认为:乡镇一级的资源和权限有限,为群众办实事“有心无力”。因此,建议将部分行政审批、资金项目等资源权限适度下放,扩充乡镇基层的实力,提高基层干部为民办事解难的能力和热情。三是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时热时冷”。以往开展活动,“一阵风”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建议及时总结各地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成予以固定和推广,形成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5、加强督促指导,解决“不平衡”的问题。以往党内开展活动,机关、农村和社区党员抓得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员、流动党员则较为薄弱。因此,我们建议,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通过下派党建指导员、分类设计活动载体,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活动的热情;对流动党员,可采取建立流动党支部(工作站)、运用信息手段加强指导、流动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等方式,强化指导督促,促进活动平衡开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