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理想一起去丹棱街3号看大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7

今年的 3 月,因为各方面原因,我计划买一台新能源车。几乎没有任何考虑,我直接去了离我最远的理想体验中心。

在去之前,我不知道它的价格,不清楚它的配置,也不知道什么是增程式,「奶爸车」是我对它唯一的认知。那为什么不是先去特斯拉和蔚来呢,因为来自「丹棱街 3 号的情怀」。

很李想的理想

理想 ONE 开起来,说实话没有什么太多亮点,但也并没有什么槽点。但可以感觉出,这是承载了很多李想对汽车的理解,就很像一个天天把用户痛点挂在嘴边的人设计出来的车。就家用车领域来说,「几乎没有缺点,就是最好的优点」是我能想到最好的评价。

不对,有一个槽点,随着女性同胞们在购车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理想「吃软饭」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仅一个四联屏可不够。

可能 20 多岁相貌的我,并不像是六、七座 SUV 的目标客户群体。所以从离开展厅至今,产品专家也没联系过我。

理想 ONE 32.8 万元售价,除了 Baby Blue 的车漆,就没有其他付费选装项目,这就很「李想」。

如果再加上不算太热情且没有谈判空间的产品专家,那就很「汽车之家」了。

可能理想的定价策略和销售策略会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但对于我来说,这太熟悉了,就是这个 feel 没错,它肯定是「李想的理想」。至于为什么,那故事就要从 2006 年说起了。

曾经的理想

2006 年之前,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候马路上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单本 10 元钱的「汽车之友」杂志,让本不富裕的我,雪上加霜。

同年底,上初中后的我终于有了电脑,我再也不用被报刊亭的「资本家们」剥削那 10 元钱了。汽车之家也在当时所有的汽车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最常用的汽车门户网站。

2009 年,成立才四年的汽车之家,日访问量就突破了 5000 万,让友商望尘莫及。如果说专业、真实且客观的优质内容是汽车之家的核心优势,那李想的用户思维就是底层驱动力。说人话就是,他知道用户才是互联网企业真正的「客户」。

很多企业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都没李想做得这么极致。要知道那些年,汽车之家没有手游广告、也没有信用卡广告,甚至连汽车后市场广告都没有。

汽车之家伴随我十年的成长光景,当然中间汽车之家也经历了很多,例如薛蛮子推荐大名给李想、李想让位于大名(之家员工对秦致的称呼)、创始人绍震的退出、澳电资本的加入,纽交所 IPO、发布车商汇产品、上线 App 以及澳电抛售案,但以上这些「大瓜」都不是我今天要说的。

我要说的是用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去管理一家公司。作为曾经汽车之家工号 6XXX 的员工,以我粗糙的认知,除了阿里巴巴,也就是「汽车之家」的落地更为彻底了。

诚如李想所说,我决不允许我团队成员去算计我们的消费者。理想 ONE 的定价策略是我很喜欢的。跟其他厂商都「抖着机灵」,在表面上把购车门槛降低,以图更好的营销文案,再通过配置选项,来引导消费者购买毛利更高的车型,理想看起来似乎显得「傻透了」。与此隔空对应的是那句「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没有哪个品牌厂商会这么定价,如果硬要扯单一车型,好吧,我曾经的 Golf R 算一个。

在一篇「拜腾烧完 84 亿元」的文章下,李想的评论「理想员工出差经济舱都必须买折扣最低的」,引起了网友一阵热议。

而我在看到评论那刻,还是那句话,这个 feel 太熟悉了。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在多年前的汽车之家,这个规定就已经普及且深入人心。

每次公司年会,汽车之家非北京区域的员工,往返酒店与会议现场的交通工具都是由公司大巴车来执行这光荣的使命。与同期市场份额小很多的友商年会,那几千人同时打车场面相比,汽车之家就显得节约了很多。也许在没到 100 亿美金市值之前,我们都是在创业吧,毕竟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汽车互联网企业」。

2015 年 6 月,李想宣布将不再担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但仍担任董事、股东身份。一个早已财富自由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再造一个丰田。将之家托孤给大名,随后便一头扎入了造车这个全新的领域,也许这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伙伴」的理解吧。

一年后,我就不看汽车之家了,或许之家没变,是我变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想和大名一起出现在 2018 年汽车之家年会现场。现场雷鸣般的掌声以及尖叫声,不仅让客场作战的他们成为了最闪耀的点,同时也注定了以后他们再次出现在汽车之家官方场合的机会,少之又少。

执拗的理想

对于我来说,理想 ONE 真的很好,足够的豪华、足够的智能,满足我对于一台家用车一切幻想。

而理想 ONE 增程式技术,也是「治愈电动车续航焦虑的一种方式」。

但最终我没有去下定一台理想 ONE,原因并不是产品专家没有联系我。而是并不富裕的我之前长期拥有一台大概 20 个油的高尔夫 R20 之后,「两桶油」已经成了我心里的梦魇。如果有机会,这辈子我都不想再进加油站了,是我自己给自己立下的 Flag。

所以基于并不富裕的我,实际用车场景来说,理想 ONE 纯电 180 公里的 NEDC 续航,把我的购买决策限定成了「如果我有家用桩」。

我是一直期待着理想的纯电产品。但随着近日李想又表态,在 400 kW 快充桩成熟前不会做纯电动车。我恐怕还得期待一阵子。

那么问题来了,理想为什么不跟着主流做纯电动,而是偏偏要做增程式?

我觉得我稍微能理解那么一丢丢,李想为什么执拗。

按李想说的,特斯拉用海量的超级充电桩解决补能问题,蔚来用换电站解决补能问题,那我们就从技术上入手,利用增程式来解决补能问题。

「乍一听,逻辑满分。细一想,那还不是加油。」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但再深入去想,在电动车使用周期内,如果充电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痛点。按李想对用户思维的理解,他可不会允许这样的「痛点」存在理想 ONE 上。

确实今天 400 kW 快充技术还没成熟、「两桶油」也还没退出历史舞台,增程式确实是电动车补能效率最高的技术路线。

解释一下,纯电动和增程式谁更好,不是今天我想说的。套用一句老话来形容,「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不同用车场景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对李想坚持做增程式或多或少有一些误解。

在我看来,李想只是在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多年的价值观衍生出用户思维,基于这样的用户思维去打造产品,最终就是我们看到的理想 ONE。

说人话就是「他觉得他的用户需要这么一台车」。他一直这样,在汽车之家就是这样,没什么好惊奇的。

但没想到的是,这却被很多与此事并无太大关系的人误解,情绪化他,也留下了一些不好不坏的互联网记忆。

但这才是真正的李想,就是这般执拗的性格,才会有显卡之家、泡泡网、汽车之家以及理想。

我对于「做对的事情,不做容易的事」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写在最后

现如今「丹棱街 3 号」也改换门庭了,「大爷」也已经退休了。工牌上的价值观也已更改,落地的行为准则也已不同。曾经的热爱变成「什么玩意」,「狼性文化」也变成了「狼狗文化」。「野蛮人」拍拍屁股高升了,「继任者」面临日活的下滑。也不知道中国电子大厦的停车位,还能停得下一台理想 ONE 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报价大全

汽车之家报价报价大全

预约试驾

车家新车预约试驾

4S经销商

汽车之家4S店经销商

二手车

汽车之家二手车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车型大全购车计算销量排行新能源车新车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