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

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请分别说明!谢谢!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里所说的三大烦恼分别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具体如下:

1、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波动的现象,也就是心动念。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

这个极其微细的波动,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无始无明。无明加一个无始,这两个字加得妙!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理由。要说: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一动?愈问就愈糟糕,为什么?愈问它动得愈厉害,波动得愈厉害。

别管它,随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温,它就变成不动,不动就还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所以第一个动,那个微细的东西叫无始无明,从它以后就有因、就有果,第一个没有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别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里面钻,钻进去就出不来,就坏了,这是无明烦恼。

2、见思烦恼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3、尘沙烦恼

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扩展资料

三惑是和三谛是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

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

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

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惑

百度百科-见思

百度百科-无明烦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内容介绍:

1、“见思烦恼”,就是因“我执”、“我见”而生的烦恼;一一  用通俗话简单讲,就是我们对日常各种事情、事物的看法、想法、说法错误了,由此给我们带来了的种种烦恼。“我执”其意是凡事都离不开 我,都从 我 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从而导致的各种错误认知、看法、想法。

2、“尘沙烦恼”,就是因“法执”而生的烦恼;一一  用通俗话简单讲, “尘沙烦恼”像尘沙一样多, 就是对佛法、世间法的分别、执着未断, 不懂得 佛法、世间法 其实是一个整体,它们虽然有所区别,但是本质上是一不是二的道理; 

不懂得佛法、世间法的相互变通、通达、权变、转换。  也可以说是对 法 仍有分别心,就是对 法 不平等, 如果你对佛法、世间法、一切法, 看待万法都平等了, 那你就断尘沙烦恼了,就成菩萨了。

3.、“无明烦恼”,就是因 生相(实相)无明 没有看破而生的烦恼, 是非常微细的妄想、和妄知妄见。一一  用通俗话简单讲, 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明白,“凡所有相,皆为虚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扩展资料

佛教烦恼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可要它生起或不生。

那些修行的圣者,证果的圣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不让它生起;我们凡夫没办法,这其中有多个原因,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但是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接触外境后,因为迷惑而生起的。

烦恼的种类很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烦恼、有的称为三毒;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烦恼

百度百科——无明烦恼

百度百科—见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顺序是这样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见思烦恼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错误了,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烦恼,华严经称见思烦恼为执着,见烦恼一共有八十八品,分别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烦恼是我们的思维想法错误了,通通都是执着,见烦恼断了就证初果须陀洹,见思烦恼完全断了称为阿罗汉。
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形容像尘沙一样的多,就是不平等,如果你看万法都平等了,那你就断尘沙烦恼了,你就成菩萨了。
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是我们的根本烦恼,如果你在任何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你就破无明证法身了,你就成佛了,就像当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像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在五祖方丈室听金刚经大彻大悟一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12
此三烦恼为三惑所生,即尘沙惑、无明惑、思见惑所生,其实三惑本是一惑,粗细不同划分为三。粗者为见思惑,中者尘沙惑,细者为无明惑!
见思惑是见惑和思惑的合称。见惑是指意根对法尘所起的诸多邪见,如六十二见。思惑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尘而起的贪着。见思惑招感三界生死,故为界内惑,须修空观以对治。
尘沙惑,是迷于界内外恒沙数法尘所起之惑,也就是法执。二乘人假空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不救度利益众生,应以假观破之。此惑通于界内界外。
无明惑是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此惑乃业识种子,烦恼之根本。属界外惑。
见思惑,属于烦恼障。尘沙和无明惑相当于所知障!
但对于此界划分,各宗各派有所不同,故了解即可,不须执着
第4个回答  2012-12-12
凡夫破除见思烦恼(即先天就有的和后天形成的烦恼)后,可成阿罗汉;

破除尘沙烦恼(即像尘土和沙子那么多的烦恼,因为凡夫发大菩提心要普度众生后,入信位菩萨,而众生难度,故烦恼多)后,可成大菩萨(圆教初住菩萨以上);

大菩萨破除无明烦恼(所谓41品无明烦恼,是阿赖耶识里微细难以觉察的烦恼)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最终成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