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经典战术

如题所述

第1位

  歼灭国民党两大主力的——

  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或要点,诱敌增援,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目的不在于打被围之敌,而在于打援敌。世界上恐怕没有哪支军队能像我人民解放军一样将这种战术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特别是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各大战场都留下了“围点打援”的经典之作,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有两个被歼于此战术之下。

  “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

  我人民解放军从初创时的红军、八路军开始,长期以来武器装备始终不如对手。除了1979年对越反击作战,感受了一次强大武器装备带来的优势外,几乎没有一场战争不是同优势敌人作战。在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军的装备基本上是以轻武器为主。技术的劣势迫使解放军在“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上想办法,凭借红军时期扎实的游击战功底,解放军将运动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是每支军队必须遵循的法则,解放军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将对手调出坚固阵地和城市是作战胜负的关键,“围点打援”正是实现调动敌军的一种战术。

  “奇正之变”

  “围点打援”的奥妙还在于古人所谓的“奇正之变”。战争史上很多绝妙的战术往往是昙花一现,因为一旦为敌所知就失去了运用之妙。《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为什么“围点打援”这一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却能反复使用呢?这是因为在“围点打援”的战术中,围点和打援是一对相互转化的矛盾。正如古代兵书上所说的“奇正之变”一样。国民党军之所以屡屡在此翻船,根本原因就是无法搞清楚解放军究竟是要攻城还是要打援。解放军的“围点打援”正是抓住了“奇正之变”的要诀,戏对手于股掌之中。

  经典战例

  清风店战役

  清风店战役是解放军一场较为经典的“围点打援”。1947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向保定以北地区发起攻击,并迅速形成对徐水的围攻态势,进而威胁保定。在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的催促下,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第3军迅速离开坚固设防的城市向北驰援,在清风店地区被解放军打援部队6个旅包围,全军覆没,军长罗历戎被俘。在此次战役中,解放军围城是假,打援是真。晋察冀野战军以3个纵队又2个旅的兵力做出攻城之势,迫敌第3军出援。用奇正之术来解释的话:围城是正、打援是奇,实现了“以正合,以奇胜”的兵家之妙。

  第2位

  穿插

  穿插是迂回包抄,分割围歼敌人的前奏,进攻的军队由敌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敌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

  “你部应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敌后,分割围歼之”。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关于战役战斗指示的文献和电报,几乎都能找到相似的语句。

  经典战例: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对印作战中,这一战术体现了巨大的进攻威力,我军从缅甸的大胆迂回和向西里古里走廊的迅速穿插,再加上巴基斯坦的配合,牵制了敌人大部分的兵力,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位

  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简言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此战术说来简单,实则很难,在实战中需要军事将领有优秀的战略分析能力,抓住时机,不被复杂的环境迷惑和被敌人吓倒。

  经典战例:苏中战役

  解放战争初期,由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树立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典范。1956年6月下旬,内战全面爆发。7月上旬,国民党以正规军58个旅,约46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发起进攻。第一仗,于7月13日集中五倍于敌之兵,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57团及旅属山炮营共计3000余人。第二战,又集中四倍兵力,攻击如皋以南的整编第47师侧后,歼敌万余人。第三战,突袭海安之敌,并全歼新7旅和105旅,计8000余人。第四战、向丁堰、林梓守军发起攻击,歼敌5000余人。最后,集中兵力先歼灭了分开的第99旅,紧接着于27日将加力的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大部歼灭,3日乘胜攻占黄桥,守军第160旅5个连投降。

  第4位

  诱敌深入

  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诱敌深入”做过深刻的阐述。他说,“诱敌深入”就是战略退却,这是江西的叫法,四川叫“收紧阵地”。这是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阶段必须采取的方针。毛泽东还强调,必须“反对先发制人,执行后发制人(一般的),后发制人,即诱敌深入”。

  经典战例:红军时期的是四次反围剿;抗日战争时期是黄土岭燕宿崖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是孟良崮战役。

  第5位

  运动战

  运动战,通过不断的机动来寻找战机,在敌人之间穿插迂回,让敌人无法判断自己的动机。集中优势兵力,分散敌人兵力,在运动中一股一股地消灭敌人。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兜击杜聿铭集团;辽沈战役中,林彪自锦州方向对廖兵团实施的钳形攻势。

  第6位

  伏击

  伏击战就是了解敌人的行军路线后,埋伏好,然后攻击敌人。伏击战的指挥要灵活果断,发起战斗要适时,火力要突然猛烈集中,趁敌人措手不及时,勇猛出击,速决全歼。遇到强敌时,不能达到速决,应给予火力杀伤后,隐蔽而迅速转移。

  经典战例: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称得上是伏击战的“教科书”!

  1937年8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作战,阻止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下,到达平型关东南的上寨、下关地区集结待机。9月22日,由灵丘进攻平型关的日军第5师团一部,进占平型关以北东跑池地区。八路军第115师于23日隐蔽地进至平型关以东的冉庄和东长城村待机地域。25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并进,7时许,全部进入第115师的设伏地区。第115师立即抓住有利战机,突然开火,给日军以大量杀伤,并乘其惊慌混乱之际发起冲击,经过激战,13时许,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八路军第115师正确地运用伏击战术,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特长,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