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村的历史传说

如题所述

可是在少数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处偏远的城子村,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合?在和杨永明深入考察几次之后,这个答案渐渐明晰起来。
明清两代,朝廷对云南土司制度实行普遍的“改土归流”,即将地方土官(大多是少数民族)改成流官(大多是汉族),如此,则上层统治有了汉族;改土归流后,政府又大量迁入外来移民,大多是汉民,于是,上下层级都有了汉族的因素。据《泸西县志》记载,城子村古时则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区,但今天永宁乡一带的彝族多是从金沙江流域迁徙而来。汉族迁入后,会和当地彝族有各方面的接触和磨合,而最后的结果,在最表层的表现上,就是这种汉彝结合的土掌房。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今天城子村外仍有护城河,形制规划上完全是城堡的格局,可以想象,以前这里一定是一个极为辉煌的府城。而它今天不过一个乡而已,这又与当时的土官相关。
明朝成化年间,广西(今泸西)土知府昂贵便在这里建造土司衙门,改白勺(城子村旧名)为永安府。昂贵土司的到来使城子村飞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勺顿时从一个小村升级为拥有1200多户人家的府城,建筑物也得到大规模发展,府城依山势修筑城墙、城门、楼堡,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城堡,楼堡高耸、城门森严。
可惜好景不长,昂贵因为骄淫无忌,被人进京告发,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昂贵兵败自杀,府城大部分房屋被烧毁,土府衙门也仅留下前厅。昴贵死后,很多土著彝族远逃他乡,政府迁入大量移民,并进驻军队,在此设立了哨楼、炮台等军事设施,使城子村的房屋建筑形成了既适应民众居住,又能抵御外敌入侵的最佳房屋结构。几百年来,虽然外敌多次入侵,城子村却从未被攻破。
而这些颇为光辉的历史,都与另一个大背景密切相关。杨永明在经过多年考证后,发现了一个震惊全国的事实:城子村就是古代滇国中非常出名的“自杞国”遗址。在有关自杞国的记载里,充斥着马帮、丝绸之路、开放、辉煌等洁光片羽。可是很快,蒙古的铁蹄跨入云南,自杞国虽与蒙古军血战6年,最后仍然兵败,白勺城沦陷,“自杞国”归顺元朝。
而人们对它的记忆,随同它辉煌历史的远去而一起流逝,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大山里面默默默无闻地度过一代又一代。而取代“白勺”的“城子村”,则几乎被遗忘。
泸西永宁城子村价值:
泸西永宁城子村
泸西永宁城子村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距县城泸西25公里。整个村子,竟有着600多栋300年前的古民居土库房群落。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一间间的平顶土库房,层层叠起,集中连片,美丽壮观。初来乍到时,你一定觉得它不是村庄,而是一座古老神秘的土城堡。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山坡,东临龙盘山,西接玉屏、笔架山,北对芙蓉山(又名木荣山),后枕金鼎山。这里的座座峰岭,险峻高远,蜿蜒盘旋,它的美丽,就如它的名字,让人陶醉和惊奇。飞凤山中间突起,状如飞风,太阳山、太阴山(又名月牙山)左右峙立护卫,地势险峻。昔时,这里有位自号飞凤山人的隐士,在关圣宫墙壁上挥笔留诗:歧山今何向?嗷嗷是处鸣,四灵神鸟舞,七彩紫龙横;浴日凌云汉,清泉濯玉屏,丹山钟鼓响,万国颂咸亨。 这首诗,写出了城子村的坐落形势及隐居于此的喜悦之情。土库房依山而建,用泥土筑就平顶,左右相连,上下相通。
城子村其中竟有24户人家的屋顶相接,几乎在同水平线上;最具特色的是,下家房顶便是上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层叠最多的有17台,一般都在十台以上。远远望去,古村城子的土库房群落,如堆叠齐整的蜂房,又如硕大无比的台阶;似层层奇巧的梯田,又似质朴古老的布达拉宫殿。在你惊叹之后,你不禁会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古老的土库房群落保存得如此完美?在你观赏之后,你一定会深思:这样的房屋建构,它体现了或是促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人文底蕴?
泸西永宁城子村的价值:
城子村为规模最大的土库房,大门为木架结构的八角飞檐形,做工非凡,雕刻精细,结构缜密。里面为四合院结构,正房三层,左右厢房两层。在柱头、门楣、窗子,甚至于柱脚石上,都雕龙刻凤,极具汉族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建筑的标本或化石。而且,有这样风格和结构的房屋,在村中有不少。城子土库房,可以说是彝汉风格的完美结合:外观上是彝族的,而层构和内部结构却是汉族的。这种风格,标志着明、清两代改土设流政策带来的民族、文化的融合。它是彝汉民族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
据《泸西县志》载,现今居住在永宁乡一带的彝族多是从金沙江流域迁徙而来,而城子村古时正是彝族白勺部的聚居区,建筑外观上彝族风格就说明这点。所以,城子最早的土库房无疑是彝族先民所建。只不过后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北方的汉民族或逃避战祸,或改土设流政令迁移,或军屯制度,以至大批涌入。彝、汉民族大融合,这样,就出现了城子土库房珠联璧合的彝汉风格。这是城子古村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其他彝族民居所不能媲美的。
泸西永宁城子村的军事攻防价值:
城子土库房群落还体现了历史上军事攻防的重要价值。或者说,这样的建筑正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而建盖。永宁河潺潺流淌,流逝了几多战火硝烟!如今,你随便走进一户农家,都能看到相似的情形:大门两侧是猪厩、牛厩和堆放杂物的小房,从中间的石阶而上,进入正房再至楼上,然后通过楼上的小门到屋顶。由于不少人家的屋顶就是上面一户人家门前的平台(场院),因而可轻而易举地进入另一户人家,加之左右屋顶常常相连或有楼梯相接,又可从场院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直至串完全村。真是曲径通幽,宛若迷宫,若不深入进去,难知其中奥妙。建盖这种奇特的民居群落,首先是地势使然。飞凤山高度仅200余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这样狭窄的地方,蜗居几百户人家,当然只能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并创造空间。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要挤在此建房呢?莫非这里真是一块人们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实际上,土库房建筑群落是历史变迁防御攻伐选择的最终结果。明朝成化年间广西(今泸西)土知府昂贵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土司衙门,改白勺(城子旧名)为永安府,住户由原来的几十户陡升到1200余户,使这里的建筑突飞猛进,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府城的格局。府城四周依山筑土城墙,北临护城河,城鼓楼建于河上。东、西、南面各有城门,楼堡高耸,巍峨庄严。成为广西府一座有名的大城。土司衙门建于飞凤山顶,有后衙、大堂、中堂、前厅,红楼碧瓦,宏伟壮丽,雕梁画栋。府衙右侧是官府住户,左侧有宣慰使军辕(实为土知府昂贵兵头衙门)。府衙前左右两边有大小营盘(昂贵驻兵),形成犄角之势。在衙门西侧山腰还设置著名的江西街(传说江西人到这里卖布匹、针织品的街道)。街道两侧兴建的  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楼建筑和少数两层的土库房。
百姓多数住土库房和少数垛一层的土楼房(柱子中部打眼,穿二盘,担楼楞,用土盖为双层式土楼)。也有少数用竹子铺盖的竹楼及木板铺盖的木板楼。部分富户,盖的是四合院,主房、耳房、厅房具全,有一定规模。此时的住楼已有石基和柱脚,上面雕龙刻凤,图案有八仙、二十四孝、大禹耕田等及雕镂精细的各种奇花异草。昂贵土司毕竟有钱有势又见世面,他的到来使城子村建筑在彝族土筑房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民族的风格。 永安府,就这样,在昂贵的经营下,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盛极一时。可惜好景不长,据《广西府志》记载,昂贵傲而忘形,屠杀无辜,……被害之人聚讼连群,遮诉盈路,痛愤切于骨髓,冤叫彻于苍天……后来,广西府土照磨赵通派儿赵琼进京告发,明成化十七年,朝廷以兵加罪,召至灭顶之灾,兵败自杀,家属被遣。因为兵灾,府城大部分瓦楼被烧毁,土府衙门仅剩下前厅(明嘉靖年间改为永安寺)。很多土著彝族远逃他乡,永安城一时几为空城。历经数代,土知府时期的瓦楼建筑已不多,反而土库房以其建构上进退自如和防火优势,被保存并发展起来。如:土府时期的大营盘、小龙树(传说一棵栗树建 二十四间平房)及小营盘上部的土司马厩的土库房,共有近四十户民居,至今仍在,已有五百多年在历史。昂贵死后,在政府的安置下,迁入大批移民,形成汉多彝少彝汉共处的格局。汉兵进驻,实行军屯,设立哨卡,经多次修建,最终形成了一座有一宫(关圣宫),二台(炮台),三营,四桥,六门,八碉的城子哨。建入清朝,城子建筑又大有改进。古村城子,清明建筑,留下来的较多。仅就飞凤山的层楼叠宅,约占70%,大多是四合院土库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有价值的是将军第,为典型的四合大院。富丽堂皇,雕镂艺术让人叹为观止。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保卫寨子的安全成为村子头领的当务之急,而土库房建筑正适应这一需要而被广为建盖。300多年来,城子村曾多次发生外敌入侵的战事,但寨子却从未被攻破或烧毁。如红白旗闹事、赵光廷造反及邱北土匪罗四、罗五率众来犯等事件。城子村子虽都遭到连续几天的攻打,但全村居民没伤一人,而来犯之敌却伤亡惨重,最终溃败而去。难怪今天的游人、专家,看到古村土库房群落建构后,仍不禁感叹:如果遇到外敌入侵,村中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如今永宁城子村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天堂,城子村已经成为云南摄影旅游新景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