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绥铭的个人简介

如题所述

潘绥铭教授,男,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
潘绥铭教授自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性社会学的研究。坚持给学院本科生及全校研究生开设《性社会学》课程至今。现有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学术专著21本、主编副主编21本,译著3本、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的英文论文42篇,其中SCI 6篇,SSCI 2篇。发表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人民大学的标准)34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3篇、《社会学研究》5篇、国家项目1个、省部级研究报告2部、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32项。
潘绥铭教授学术贡献突出,在中国创立并推广了性社会学。主要是在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潘绥铭教授2000年主持完成的“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是全世界第6次、中国第一次同类调查,而且在2006年再次2010年第三次进行调查。在具体研究中,进行了6次全国大学生的性调查(1991-2006)、中国男同性恋的调查(1993)、13个红灯区的社区考察(1998-2010)、嫖客调查(2004)。在基本学术思想方面,潘绥铭教授论证了“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扬弃“性的医学化”;在“初级生活圈”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讨论“性”的种种现象及其意义。同时坚持主张:“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潘绥铭教授在价值取向方面,批判精神禁欲主义;为社会弱势群体与处于少数地位的“性”申辩;以“人权道德”的态度启蒙社会、为人处世。
在方法论方面,潘绥铭教授专注于社会调查中的项目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创立介于人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社区考察方法”。在定量研究中主要运用互动论的思想,在定性研究中则主要运用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