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会容易点记住历史学科的内容

我的历史老考不好,不知怎么办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政治中考复习的几点心得

关注两大类时事
时事的内容很广很宽,
在一年当中发生的国内外各种事情,究竟哪些时事值得考生特别关注呢?我认为可以用两个标准来衡量: ·和所学知识有相当关联度的时事
也就是说,有一些时事,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分析,而且这种解释和分析是多角度的。去年可以说是中国年,发生了很多振奋民族精神、长中国人志气的大事情,这些大事情值得学生多花些力气。

·在学生视野内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 这几年的政治中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一些开放性试题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只要言之有理。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选择那些学生能够体会到甚至能够亲身参与的事情,因此学生要多关心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考生要注意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受谈。 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要在理清、弄懂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每一个知识点放在整体中弄清其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避兔答题时要点不全、丢三落四的现象。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忌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课本。围绕热点问题,根据不同题型和不同角度的要求,训练自己把握热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自己根据"新情景"、"新材料"申的有效信息去整合课本知识的能力。

关于中考历史复习的几点看法

安徽省中考历史开卷已经实施两届了,笔者带了一届毕业班,参加了今年的中考阅卷,对于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以及如何组织复习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特提出来供众位同行参考。
从今年中考试题来看,它是以创新为先导,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着重考查学生的“双基”,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全卷知识分布合理,命题角度多样,加大了对主客观试题的设问质量以提高试题难度,体现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考试水平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从考试的内容上看,今年将中国古代史重新列入考试范围,改变了自历史学科列入中考以来,初三世界史比重大的理念。
今年历史命题在试题的创新性和对考生创新意识的考查两个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主要表现在:
1、立意新的试题,如选择题第2、3、12题,列举题17、19题,材料题21题
2、形式较新的试题,如第20题材料解析题:制作《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通过对试卷以及对参加中考考生的分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试卷难度每年都有较小的上升。大多数考难以适应开卷考试的形式,90分以上考生仅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1.17%,不及格人数竞达到60.18%。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 语文基本功不扎实,书面语言错误百出,造成无谓失分
(3) 审题、解题能力较差
(4) 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差
(5) 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较低

根据今年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考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改革,笔者对今后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依据新教材,采用新方式,指向教学目标 考生答题情况表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从新教材在初中三个年级普遍使用为契机,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形成教学目标网络系统。
2、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重要的措施就是改变“满堂灌”的方式,采用师生讨论历史的方式,要大力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临机处置,发现发言中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
3、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各心理和学习水平,设计适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行积极主动思维探究,培养其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4、依据中考历史纲要组织复习 中考历史纲要是学生复习迎考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要十分熟悉《纲要》中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以及“样卷”。
5、强化试题的训练 随着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卷试题的考查功能将会逐步提高。例如今年与去年相比,对考试水平的要求和主客观试题设问质量都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从微观上,也要从宏观上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在实践中尤其引导学生对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考试水平要求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思路,灵活抉择。 要加强题目的变异训练。有不少学生平时虽然做了大量的题,可考试中只要没有碰上原题,还是做不好或者不会做,这反映出学生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这种情况出现,固然与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对知识结构掌握不能融会贯通等有关系,也与学习过程和方法方面缺乏“变通”训练有关。
6、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今年考生在答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忽视审题,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作答的良好习惯,懂得只有审清题意,才能知识答题要求、答题方式,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通过评讲试题使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审清题意,找出中心词、限制词、明确答题范围和内容要点,做到答题要史论结合、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行文有序、条理清晰,不要堆砌史实,空发议论。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审题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情境,新角度提问和要求的试题时,应用自如。
7、注意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 今天的世界是昨天世界的发展,当代世界的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根源。今年中考历史试题联系当今现实考查了一些中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史政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们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谬误之处请方家指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3
一、抓实基本环节,巩固历史知识基础
首先要完成预习。预习的原则是复习旧知、认识新知,即先“温故”而后“知新”。预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特别是对历史阶段性内容要注意梳理教材史实结构,归类时代特征,明确学习目标。预习中还要注意发现问题,要大胆提问,质疑教材,质疑教师,质疑权威。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有常法,学无定法”,就是说学习要有一定的方法,但因人而异,不可能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要敢于、善于提出看似天方夜谭般的问题,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许正是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走向科学的殿堂。
  其次要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课堂主要以听为主,所谓“记而不听则惘”;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所谓“听而不记则殆”。
  第三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翰庞大,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在看书时要注意学会用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后内容及重点、难点;用政治原理制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用数学思维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最后用历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个过程不需要能完全记住知识点,只是要求一定要能对本节课的内容从历史阶段、历史特征上理解、运用;然后在第二天要读一下,这个读是要求记忆的,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上必须完成。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自己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才能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到考试时才不会心慌。所谓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这样,大考尤其是高考时才会不忙。
 二、明确阶段性学习任务,逐步优化历史思维
第3个回答  2013-10-13
我虽然只是个小学生,但我还是要帮帮你.我以前是个学习在班里总得100分的人,可是在一年级的某一天,我发烧了.从那次发烧后我上课就老不集中精力去上,因为妈妈说:发烧可能会损坏一些聪明细胞.所以,我就以为我已经是个傻瓜了,永远都不可能会得100分了.但在我二年级时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你要加油,你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差呢?抛开让你不想学习的想法吧.加油!"于是,我就拼命地努力学习,我的成绩越来越好了.虽然我没有学过历史,但你也可以像我这样,抛开阻止你好好学习的烦恼吧!加油!
第4个回答  2013-10-13
历史最重要的是兴趣
只要你爱历史
不用方法也可以学好
就像我一样
去年高考好象是128
加油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