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故事

!!!呀

一渡赤水河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地区后,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他除以湘军、鄂军各一部围攻红2、红6军团,以川军、陕军各一部对付红四方面军外,还集中148个团共约40万人的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

但是,战况激烈,形式严峻,毛泽东严肃指出:根据目前的敌情,原定由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行不通了,为了摆脱僵局,争取主动,必须命令部队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沿古蔺、叙永等地北上,寻机从宜宾以西地区北渡金沙江,向川西地区进军,协同红四方面军由川西北实行总反攻。毛泽东的这一果断决策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1月29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刘伯承的领导和指挥下,从赤水河的土城、猿猴场、太平渡等渡口,顺利地渡过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之战的序幕。

二渡赤水河

形势表明,中央红军按照遵义会议决定的计划北渡长江,向川西进军,已经非常困难。同时,如果机械地执行原定战略计划,久留此地待机渡江,也将会陷于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重重包围之中,红军极为不利。因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区进行机动作战并利用敌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实行高度灵活的运动战。

中央红军进入川黔滇边界地区后,国民党军纷纷西渡赤水河,进行围追堵截,而黔北地区的兵力空虚。因此,毛泽东当机立断,为了歼敌,命令中央红军东渡赤水河。据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于2月18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黔北进军。

三渡赤水河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遵义、娄山关、桐梓再度失守,顿时暴跳如雷,说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随后,他决定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飞抵重庆,亲自督战,但是仍然没用。

3月16日,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由茅台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并采取白天渡河的办法,故意虚张声势,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西渡赤水河进行追击,尔后东渡赤水河,迅速南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圈子。

四渡赤水河

当国民党军主力纷纷西渡赤水河后,毛泽东抓住敌人“欲困未成”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迅速、坚决地折而向东,于3月21日由二郎滩、太平渡地区东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当时,为了迷惑敌人,红军以1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摆出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姿态。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它不仅摆脱了优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而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成了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渡赤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3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的时候问毛泽东,三大战役是不是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毛泽东摇摇头说,他最得
意的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军事形势是什么样的?红军只有3万多人,国民党军当时是40万人,兵力对比更加悬殊。另外红军还没有弹药。中央红军出发的时候,8.6万人只有2.9万支枪。只有140万发子弹。也就是说,平均8.6万人4个人一支枪,一支枪不到50发子弹,另外还有400多挺机关枪,每一挺机关枪的子弹不到400发。

那时红军作战主要靠缴获国民党军的装备来补充自己,但红军一路上被动挨打,没有打胜仗、没有缴获就无法补充弹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通过四渡赤水调动敌人,用3万人的兵力跳出40万敌军的重兵包围,而且还打了一场大胜仗!

遵义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去会合红四方面军。中央红军1935年1月19日开始出发,但28日在土城遭到川军的阻截。这时,毛泽东果断的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这是一渡赤水,是1935年的1月29日。一渡赤水到达滇东北以后,各路国民党军蜂拥向西来追缴红军,这个时候就暴露出黔北地区、贵州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力量薄弱的弱点。毛泽东抓住这样一个战机,杀了一个回马枪,你往西追我,我绕一下从东边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再回到遵义地区去,还消灭了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一共毙伤伏敌5400多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补充了装备弹药。
当中央红军回到遵义以后,西进的各路国民党军又调回头来赶到东面追你,毛泽东再一次大张旗鼓的向西,准备作出要到川南北渡长江的姿态来。当时,蒋介石特别怕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组合,所以又急忙调动兵力去追赶中央红军。当敌人被调到川南地区以后,中央红军突然又杀一个回马枪,秘密迅速地四渡赤水又返到东边来,然后趁着贵州国民党军被调到川南地区以后,长驱南下渡过乌江,兵逼贵阳,用一连串的战略机动打乱了整个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乘虚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国民党军甩在了金沙江南岸。
第2个回答  2020-08-23
一渡赤水河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地区后,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他除以湘军、鄂军各一部围攻红2、红6军团,以川军、陕军各一部对付红四方面军外,还集中148个团共约40万人的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
但是,战况激烈,形式严峻,毛泽东严肃指出:根据目前的敌情,原定由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行不通了,为了摆脱僵局,争取主动,必须命令部队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沿古蔺、叙永等地北上,寻机从宜宾以西地区北渡金沙江,向川西地区进军,协同红四方面军由川西北实行总反攻。毛泽东的这一果断决策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1月29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刘伯承的领导和指挥下,从赤水河的土城、猿猴场、太平渡等渡口,顺利地渡过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之战的序幕。
二渡赤水河
形势表明,中央红军按照遵义会议决定的计划北渡长江,向川西进军,已经非常困难。同时,如果机械地执行原定战略计划,久留此地待机渡江,也将会陷于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重重包围之中,红军极为不利。因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区进行机动作战并利用敌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实行高度灵活的运动战。
中央红军进入川黔滇边界地区后,国民党军纷纷西渡赤水河,进行围追堵截,而黔北地区的兵力空虚。因此,毛泽东当机立断,为了歼敌,命令中央红军东渡赤水河。据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于2月18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黔北进军。
三渡赤水河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遵义、娄山关、桐梓再度失守,顿时暴跳如雷,说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随后,他决定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飞抵重庆,亲自督战,但是仍然没用。
3月16日,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由茅台地区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并采取白天渡河的办法,故意虚张声势,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西渡赤水河进行追击,尔后东渡赤水河,迅速南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圈子。
四渡赤水河
当国民党军主力纷纷西渡赤水河后,毛泽东抓住敌人“欲困未成”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迅速、坚决地折而向东,于3月21日由二郎滩、太平渡地区东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当时,为了迷惑敌人,红军以1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摆出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姿态。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它不仅摆脱了优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而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成了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第3个回答  2019-01-11
第4个回答  2020-10-21
相似回答